土專組:善用發展商儲備 門檻較低利高效開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翁麗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日舉行第六次會議,討論「利用私人發展商的土地儲備」及「發展鄉村式發展用地」的發展選項。小組主席黃遠輝會後表示,本港私人發展商大致擁有不少於1,000公頃土地,建議利用公私營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基建,如社區設施及交通,再要求發展商承諾興建若干比例的資助房屋單位,如「港人首置上車盤」或居屋單位等,令基建物有所值。
黃遠輝表示,政府若能善用有關土地,對短中期房屋供應有正面影響,但不傾向政府在補地價方面提供誘因,建議考慮透過新模式,如由政府提供社區設施及交通等基建,吸引發展商合作。
政府投資基建 發展商起樓
他解釋,現時私人發展商一直透過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希望提升其新界土地的發展潛力,但改劃申請未必成功,主因是土地用途不協調及基礎設施容量不足。
他建議,政府可考慮選取較大範圍的地區,由政府投資基建項目,發展商則需承諾在其私人土地上興建一定比例的可負擔房屋,便能平衡發展商及政府的利益。
黃遠輝指出,公私營合作模式在香港並非全新概念,早在1970年代中期,私人發展商獲邀投標參與發展沙田。討論文件顯示,當時由四家發展商組成聯營,負責一幅56公頃用地的填海、地盤平整及建造工程。
在工程完成後,70%土地被轉交政府作公共房屋及基建發展之用,其餘部分則由私人發展商留作發展一個大型私人屋苑,即其後的沙田第一城,合共提供10,642個私人住宅單位。
黃遠輝強調,在選擇這些土地發展時,政府亦需制定完善、公平、公開、透明的機制,讓公眾知道挑選的原則。
黃遠輝:收地門檻高具爭議
對於社會上有意見批評公私營合作模式,建議政府運用《收回土地條例》 (即把未被善用的私人土地轉為政府土地)。黃遠輝指使用條例門檻非常高,並且一定要符合公眾利益,其間更有可能出現法律訴訟,處理時間相對比使用公私營合作模式較慢。他說會將此選項於明年3月交由社會繼續討論,屆時若獲社會支持,會作進一步跟進。
就有人擔心公私營合作帶來的收入會進一步鼓勵發展商購入及囤積農地。黃遠輝表示,不相信會出現此等情況,因並非全數私營土地都會推行此合作模式,理應由發展商自願參與,當局亦有高門檻確保推動合作模式的同時,爭取最大的社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