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博客 > 正文

八成四人憂貧 窮忙族難出頭

2018-01-05
■香港年輕人對社會流動性感到不滿。圖為大批年輕人在招聘會應徵。 資料圖片■香港年輕人對社會流動性感到不滿。圖為大批年輕人在招聘會應徵。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香港的貧富差距嚴重,不但對市民構成物質和精神壓力,也影響下一代的個人成長及社會流動性。最近,有團體進行香港生活素質表現調查,結果顯示18歲至29歲年輕人對整體生活感到不滿,84%受訪市民憂慮貧窮問題,不少為此而憂慮下一代前途。要處理這些難題,政府與市民皆有責任。本文以政府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為切入點,嘗試探討有關在職貧窮家庭的成因、影響及政策效用等內容。 ■林晉榮 香港通識教育協會理事、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通識科教師

【背景】低津「及時雨」紓重擔

駕茈m叮車,陳先生獨力養起一家四口。月薪1.7萬元,不及本港四人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50%。天光時分上班,大概晚上8時回到家中吃晚飯;每天努力工作,無奈生活依然拮据。

苦盼已久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低津),終在今年勞動節實施,陳先生多月前獲批全額津貼,每月2,600元,「這是一對子女的教育基金。」

陳先生的3歲幼子今年才上幼稚園,9歲的大女是小四生,功課開始跟不上,自己有心但無力讓女兒跟上進度,必須靠補習老師指導,但無奈收費高昂,社區中心舉辦的都要每月1,000元。

陳太形容低津資助額可謂「及時雨」,否則無法負擔;另外也可報讀一些平價興趣班,例如30元一課的繪畫班,或約40元一課的跆拳道班。

【成因】撫養比率高 競爭力不足

窮忙族的成因有以下幾點。

家庭撫養比率高,開支大:部分在職貧窮家庭因為家中育有孩子,導致供養比例過高,在工資不高的情況下,人均收入被降低。養育兒童的開支不少,補習、興趣班、書簿費等都令低收入家庭吃不消。

新來港人士競爭力弱,難以就業:政府在融合政策上對新來港者的支援不足,導致日常溝通或生活上出現困難,妨礙他們融入社會。部分新來港者為低技術人士,而來港後又因照顧子女而任職家庭主婦,引致家庭人均收入更低。

單親家庭難以全職工作,影響收入:單親家庭因家中只有一名成人,加上社區內的幼兒託管服務供應不足,只好為了照顧子女而放棄全職工作或選擇就近的工作,變相限制求職選擇,影響收入。

【影響】無緣高額課外活動

在職貧窮對下一代的影響廣泛,主要有以下幾項。

教育學習資源少,影響成績:兒童教育資源不足導致學生未能接受課堂以外的學習支援,例如補習等。學生若對課程有所不解,只能通過尋問科任老師或個人努力解決問題,學習機會較資源充足的學生少,容易導致成績落後。

難以參與高額課外活動,減少交流機會:由於家庭的教育資源不足,兒童未能參與需高額費用的課外活動,例如遊學團等擴闊眼界,掌握「文化資本」。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部分中學或大學的學院要求相關的課外活動時數作為入學的考慮,亦會令學生的入學機會減少。

未能入讀直資學校,教育選擇較少:近年,越來越多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令教育出現「貴族化」。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只能參與統一派位,未能通過入讀直資學校而得到更佳教育機會。

【概念鏈接】

社會階層流動性:社會階層大致分為基層、中產階層、富豪等。

社會流動性可分為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兩種。影響個人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因素眾多,分別為個人努力、性別、家庭背景、社會關係等。以香港的青年人為例子,面對樓價高企、學歷貶值、經濟轉型等,難以單憑個人努力改變所處社會階層,藉以改善生活素質。這讓他們對前途感到灰心,有礙個人成長。

「N無」人士:部分基層群體因收入低的關係無需繳交稅項,同時也因條件不足而無法享受公屋、綜援等援助,生活負擔沉重,統稱為「N無」人士。

政府多年來用於「派糖」的財政開支達2,000多億元,但卻無法讓這群體受惠,說明「派糖」並非解決貧窮的治本之途。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以家庭為單位,與就業及工時掛u,極大地調動了基層家庭成員的工作意願和積極性,讓「N無」人士得以受惠。

【小知識】窮戶58.2萬 長者尤多

在職貧窮,又稱「窮忙族」,是指擁有固定職業但相對貧窮的人士。有別於失業者,他們雖然有收入,但工資金額多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素質。

一項分析報告發現,本港2016年的貧窮戶達58.2萬,從事經濟活動的貧窮戶達22.7%;非從事經濟活動的貧窮戶中60%為長者,其貧窮率為整體水平的4倍。

缺教育資源 或跨代致窮

有意見認為,低收入家庭因缺乏資源為子女提供好的教育機會,較易使貧窮問題延續至下一代,造成跨代貧窮。

2014年的施政報告宣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以「多勞多得」的原則提供津貼,鼓勵廣大低收入人士自力更生,踴躍投入勞動力市場,打破跨代貧窮。

後來,2017年10月施政報告優化了計劃,進一步擴展至1人住戶,入息的計算方法與上限亦有提升,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取代原有的「家庭月入中位數」;2人家庭的入息上限升幅最大,由9,500元上升至1.3萬元。

【想一想】

1. 有論者指「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教育資源不足是造成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性低的主因」,你是否同意這看法? 試參考以上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8分)

【答題指引】

這是比較主因題,難度較高。無論考生持同意或反對立場,都需要指出導致香港青年上流難的不同因素(兩個或以上),並作適量的比較。考生需要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合理地判斷事件的可能因素,這是最有挑戰的部分。

選擇同意立場,要多角度論述「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教育資源不足」(起點)如何導致「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性低」(終點),並略解說為何其他因素不是主因。

選擇不同意立場,需要先指出可能存在的其他重要因素(兩個或以上),並解釋這些因素(起點)如何導致「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性低」(終點),取分高低在於因素是否合適,以及有否解說為何「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教育資源不足」不是主因。

同意-教育學習資源少,影響成績;難以參與高額課外活動;未能入讀直資學校,教育選擇較少(詳見上文內容)。

不同意-跨代貧窮只是導致香港青少年難上流的因素之一(駁論)。課外活動、補習、遊學團等都只是「錦上添花」,香港的考試及升學制度以公開試成績為其中一項主要的考慮因素。成績始終取決於個人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往的會考、高考狀元亦多有非直資學校出身的學生,更有不少來自公屋家庭,通過苦讀勤學而得到良好成績,所以不能以資源不足而否定個人努力。

此外,經濟轉型,低技術人士收入受壓。近十數年來,經濟轉變為知識型經濟,工廠北移,令部分低技術人士無法通過勞力而獲取生活需要。通脹上升速度高於工資增長,導致實際工資下降,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節省教育資源,影響青年向上流動。

最後,政府支援不足,造成青年難以上流。貧窮人口中,部分為新來港家庭,但政府對新來港者的融合政策有待改善,部分新來港青年未能融合本港生活。亦因為語言及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造成求職困難的情況。

【延伸閱讀】

1. 《不懂中英文 少族睇病難》,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7/11/20/HK1711200030.htm

2. 《香港貧窮人口逾135萬 貧窮率近20%》,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7/11/17/IN1711170034.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