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地專家聚穗建言獻策 用粵科創成果引「流」來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粵港澳學術研討會昨日在廣州南沙大酒店舉行。三地學者專家、社科研究員及創業代表齊聚一堂帶來多元思想、理論的碰撞火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王曉透露,從2013年開始正式更名為粵港澳學術研討會之前,三地社會科學工作者已經保持了長達近30年的交流合作。如今,中國邁入新時代發展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如火如荼發展,也為三地的社會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想交流舞台。此外,大灣區發展勢頭正勁,越來越多的港青投以追逐的目光。與會代表們紛紛為港青融入大灣區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鼓勵有志青年,首先邁步神州,跨出實際行動第一步或成創業關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常務會兼民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林至穎,結合自己在粵港兩地的工作生活經驗,就促進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經濟發展,帶來自己一線的新鮮經驗。
港青發展產業 多是八大類
過去三年時間,林至穎在廣東中山、廣州、深圳等地相繼創業,目前成功落地4個項目。在創業之前,林至穎供職於香港某大型供應鏈管理企業。他曾透露,初入內地,要想最快、最準確地了解相關政策、制度,收看《新聞聯播》就是最便捷的途徑。
林至穎從不同調研中發現,最實際的情況便是,港青首先要踏出第一步,北上內地來探路了解。林至穎表示,港青可以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產業多是八大類別,比如電影、電競、文學創作、拍賣、跨境電子商務、產品設計及開發、港式全球供應鏈管理及現代服務業。
內地進新時代 香港需改心態
林至穎認為,港青有了主攻的創業、就業方向,審視自身的優勢也是一項必要的工作。總體而言,在「香港所需+廣東所長」與「香港所長+廣東所需」的新方向下,港青可以考慮利用廣東的科研創新成果,在香港進行產品和市場的反覆測試,並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其次,加強合作引「流」來港。眾所周知,香港無資源、市場小,過往40年的成功在於有效地將各種「流」匯聚來香港,讓香港為區域服務,使香港成為區域的金融、商貿樞紐。如今,中國發展步入新時代,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跟所有城市一樣,都需要從「主導」的心態轉變為「參與合作」的心態,在鞏固既有優勢之上,整合大灣區資源,尋找新的增長點;最後,香港需要尋求對外投資與引入投資的平衡,在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將優質、多樣化的經濟活動引「流」來香港,協助香港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和向上流動的空間。
林至穎呼籲,大灣區政府或許可參考香港科學園措施,提供租金優惠及設施予初創高科技企業,並讓香港初創企業享受國民待遇,提高港青創業者來大灣區發展的吸引力。尤其是針對年輕人自身利益的個人所得稅問題,林至穎透露,因內地稅制是累進制,故香港新手所得較高時,內地徵稅高至40%。若能以原居地徵稅,港青在內地就業的積極性會更強。
v港青內地創業三類困難
■內地和香港法規稅務不同,創業者會感到彷徨。
■商標專利被搶,投訴無助。
■對內地市場的了解不透徹,常常成為創業躊躇不前的關鍵。
北上創業就業求助「三方」
■尋求幫助,港青可以留意政府、商會與非政府組織及專業人士三個層次的幫助。政府的主要功能是為創業者提供政策上的優惠,減輕創業負擔。
■商會與非政府組織對創業者的角色,則通常時以諮詢為主。
■港青可以找到經驗滿滿的前輩了解正確的商業模式,為自己拿到第一單生意帶路,機遇時常會有。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