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港需「三省吾身」 再看「超聯人」角色

2018-01-15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香港應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定位,已成為香港各界人士的共識。昨日,在粵港澳學術研討會的討論環節中,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英表示,當前香港經濟發展定位存在着整體定位未因應環境變化作有效調整、「四大主要行業(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定位缺動態意識、「六大優勢產業(醫療、教育、環保、創新科技、檢測認證服務和文化及創意)」分散且缺「落地」安排和兩類產業之間缺內在聯繫等問題。楊英認為,香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經濟發展定位是「世界經濟體系中不同國家及不同經濟體之間全方位高水平的『超級聯繫人』」。

據悉,「超級聯繫人」的概念於2013年首提,但當時定位於「中美經貿超級聯繫人」。此後,尤其是自2015年起,香港均把經濟發展的整體定位鎖定於內地對外聯繫的「超級聯繫人」。在不斷強調「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和自我認識中,到了2017年,香港更把「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內涵聚焦「一帶一路」倡議。

抓「帶路」機遇再創輝煌

回溯過往,楊英認為,香港一直扮演着連接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概念範疇時而拓寬,時而收窄。但隨着內地改革開放推進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兩地差異逐步縮小,香港對於內地的優勢不再明顯。為此,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應成為香港再創輝煌的新方向。

香港按新定位及其實施對策中的「超級聯繫人」應該作三方面的努力,即改變觀念,理順並對接經濟運行機制。作為「超聯人」要有效地向內地輻射,須以內地與香港經濟運行機制的對接為基本前提;其次,與珠三角共同構築相應的產業體系,比如通過與珠三角的合作並推進共同發展,提升香港主導性支柱產業的發展規模、水平居於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整合大灣區資源,可與穗深兩地共建「前店後廠」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國際性經貿中心、國際性航運中心和旅遊中心。

最後,要優化與「雙向」乃至「多向」聯繫環境。不僅在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上改善,也要充分利用「一國兩制」賦予的自由港、獨立關稅區對接發達經濟體的法治體系優勢,以全球金融中心為基本定向,探索強化香港的產業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