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理財需要新思維 大膽投資造福市民

2018-02-15

民建聯估計本港17/18年度的財政盈餘將會達到1,500億元,昨日約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多達35項還富於民的建議,希望政府撥一半盈餘,與市民共享。理財需要新思維,不僅要還富於民,而且要加大對土地房屋及退休保障方面的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能為香港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在財政上發揮正面作用。

特首林鄭月娥在競選期間已提出對公共財政的新看法,她上任後多次表示,近年政府無止境地累積盈餘,但社會有很多訴求,過去10年8年的理財方法是過於保守,現屆政府要積極有為、加強香港競爭力,便需運用理財新哲學,大膽增加開支,特別是投資性的開支。林鄭表明陳茂波認同她的理財新哲學,開支會較大膽,投資會有長遠效益。

財政盈餘龐大,庫房水浸,還富於民理所當然。還富於民不一定要派錢,民建聯提出的35項還富於民的建議,包括減輕中產人士負擔的措施,例如優化各項津貼、退還稅項;又建議設立嬰兒基金和兒童醫療券、豁免DSE考試費;另外亦建議為罕見病患者設專項基金等,都值得政府考慮。

前任財政司司長的《財政預算案》,年年估錯數,7個財政年度,如把「派糖」和基金注資計算在內,特區政府實際共錄得8,000億的財政盈餘,幾乎等於政府兩年的開支。8,000億足以建80萬間公屋,可以立即解決20多萬公屋輪候冊問題;或者把公共醫療體系的容量增加四倍,足以應對人口老化。在某些極重要的政策範疇,包括開拓土地等方面,身兼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主席的前財政司司長,只批出了一成多的開支,嚴重窒礙了建屋量,又促使樓價上升,還引發了多輪辣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沒有善用財政儲備,沒有因應社會發展和市民需要而大力投資開拓土地、增建房屋、提升教育、科研、旅遊景點、培訓醫生、增建醫院及社區支援等,令今天香港各個層面的服務都供不應求和水準下降,市民叫苦連天,加劇民生矛盾。理財迫切需要新思維,否則,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會越積越多並日益激化。

首先,理財需新思維,需要投巨資開拓土地增建房屋。香港樓價痛苦指數連年位列全球之首,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土地問題是制約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瓶頸。政府公佈本港在2030年後的長遠規劃遠景及策略報告時,評估本港長遠需要4,800公頃土地發展,扣除已落實發展及已規劃的3,600公頃,長遠仍欠1,200公頃,需要填海約700公頃發展東大嶼人工島及新界北新市鎮,料合共可提供1,720公頃用地,長遠開拓土地供應已經刻不容緩。開拓土地需要巨大投資,這方面過去多年來「欠債」太多,必須運用理財新哲學,大膽增加開支突破困境,不要讓飽受房屋問題困擾的市民長期望樓興歎。

其次,理財新思維要應對人口老化,本港人口嚴重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2016年全港734萬人口中,65歲以上長者約116萬,預料未來20年將倍增至237萬,預計到2050年,每7名港人當中就有1人是80歲或以上。因此,安老問題必須未雨綢繆,及早應對。既要增加對貧窮長者的經濟資助,亦要完善各種安老配套措施,特別要解決目前較為嚴峻的安老院舍和照顧人手不足兩大難題,為長者提供全面的關懷和照顧方案,讓長者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審慎理財這四個字,不應是政府吝嗇不投資社會經濟的藉口,真正的審慎理財應包括「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以及投資在把握機遇之上。因此,理財新思維還需要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把香港的經濟規模做大,提供未來幾十年源源不絕的財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