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演藝蝶影】香港演藝學院開放日

2018-03-16
■演藝學院的佈景模型和道具製成品。 作者提供■演藝學院的佈景模型和道具製成品。 作者提供

小 蝶

香港演藝學院每年都舉行開放日吧?我卻從未出席過是項活動。我有時在想,我常常到演藝學院看劇,而且又有大量從此學院畢業的朋友,卻從未參觀過這所學院,未免有點美中不足。於是,今年我趁着三月初的開放日,到學院走了一圈。

那天在學院大堂有粵曲表演。鑼鼓一起,整個學院都聽到一班「未來老倌」的歌聲。我很欣賞「演藝」在近年開設戲曲學院,為這門國粹培育人才,令中國戲曲繼續傳承下去。在校園內表演的是粵曲,在校外街上的則是「打Band」。當我們站在往學院的天橋上,已經聽到樂隊在天橋底演奏。一中一西,一內一外,相映成趣,好像在提醒我們香港這個同時受中西文化影響的城市的獨特性。

平時看劇,我從鋪着紫色和綠色地氈的地下大堂乘扶手電梯登上二樓後,總是匆匆地走進劇院,趕着觀劇。莫說我不知道學院其他地方是何模樣,就是二樓的兩端我也甚少走到。開放日那天,二樓可熱鬧了。各個學院都分別架起自己的攤位,並印製了很多宣傳刊物向參觀人士介紹自己的學院。

在大堂玻璃窗的那邊則更吸引,因為它展覽着學生們的作品,包括一些曾經在演出時穿過的古典服裝和手繪設計圖,以及多個佈景模型。那些模型都製作精巧,教人不禁駐足觀賞。雖然我沒有看過那些製作,但不難憑這些模型聯想到製作上演時佈景的模樣。我不知道是否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模型保存下來。若學生或校舍的空間許可的話,是很應該將它們留下,又或起碼將有水準的模型留下,因為我相信每個學生或設計師都曾經為自己的設計而付出不少心血,舞台上的真實佈景在戲落幕之後已經沒辦法保留,試試保存佈景的迷你版吧,好嗎?

我在「演藝」看了多年劇,卻從不知道其道具工作室如何,原來就在二樓大堂旁進入。當我走進道具工作室時,經過一條不太長的走廊。走廊兩邊的牆壁掛着很多畫作,我猜它們可能曾是「演藝」一些製作的佈景掛畫。走進工作室內,讓我大開眼界,我在那兒看到不同的道具製成品。有的是非常仿真的家居佈置,有的是動物模型,有的是不合比例地大的道具,也有的是讓演員套在頭上的卡通頭套。形形色色,色彩繽紛,看得我眼花繚亂,很是開心。對我來說,它們並不只是一件件道具,也是一個個藝術品,看得出都花了製作人不少心血。我一直沒有對道具系有多大的認識,到了那天,我才從宣傳物料中理解到原來是有兩類學生︰一是道具設計,另一則是道具製作。有人喜歡天馬行空地想像,也有人喜歡實實在在地將物料拿在手中創作出來。

可惜那天我還有約會,不能多加逗留。沒要緊,總會有明年吧?明年多預時間,在校舍內再認真些看清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