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模擬試題

2018-05-31
■鵝頸橋底香火鼎盛,「打小人」人潮絡繹不絕。 資料圖片■鵝頸橋底香火鼎盛,「打小人」人潮絡繹不絕。 資料圖片

【資料A】

「驚蟄」給人最深印象是「打小人」和「祭白虎」,俗稱「拜神婆」的「專業打手」,以鞋用力擊打磚頭上的「小人紙」或焚燒畫成白虎樣子的紙條,祈求驅趕霉運和化解是非。

「驚蟄」其實大有來頭,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冬天已去,天氣開始回暖,春雷始鳴,將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資料B】

每年「驚蟄」,鵝頸橋底香火鼎盛,「打小人」人潮絡繹不絕,攤檔也增加逾3倍,沿着行人路伸延近10米。有位「拜神婆」接到電話預訂,說正日會有80名廣州遊客組團來「打」,引來廣泛關注。據了解,該公司正在開發一款與「命理風水」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因內地及台灣無「打小人」風俗,對方便想出此奇招,將「打小人」推廣開去。

【資料C】

在「驚蟄」當天,人龍令鵝頸橋底擠得水泄不通。有警員到場拉起膠帶,盡量將善信、候車人龍分隔,再闢出通道讓市民通過,亦不斷廣播呼籲切勿在通道停留,秩序尚算良好。

想一想

1. 參考資料A,指出中國傳統習俗的特點。(4分)

2. 參考資料B、資料C及就你所知,「打小人」習俗對香港帶來什麼機遇?(6分)

3.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打小人」習俗在多大程度上與現代社會存在着矛盾?(8分)

【參考答案】

1. 中國傳統習俗是指自古至今,一些社會活動或行為,因不斷重複進行,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習慣和風俗。驚蟄「打小人」這種習慣和風俗因獲得大眾普遍接受,令它們延續多年。

由於中國各民族的居住地域及氣候均有差異,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社會文化,致令各民族的習俗有所不同,「打小人」在香港發展出其獨特性。

2. 首先,「打小人」習俗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我們可從中了解中華歷史、習俗及思想信仰,藉此增加中華文化認識。

 其次,世界各地積極發展文化旅遊,香港可藉「打小人」習俗,吸引旅客來港,從而發揮經濟效益,創造龐大的商機。

再者,將傳統習俗包裝成別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吸引各地旅客遊覽,無形中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

最後,「打小人」習俗為銅鑼灣帶來消費收益。事實上,在「打小人」的過程中,需要人力及物力的投入,令地區能獲得發展機會及經濟收益。

3. 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打小人」習俗與現代社會存在着矛盾。

「打小人」習俗基於神話傳說,正如資料A中記載:「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打小人」便是希望藉此「打走」霉運;在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下,這些講法顯得迷信及落後。

其次,「打小人」習俗講究形式,有既定禮儀和程序,但隨着時代進步,各類活動趨向講求實用主義,逐漸質疑部分傳統習俗的繁文縟節。

資料B中,有公司正在開發一款與「命理風水」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因內地、台灣無「打小人」風俗,希望將「打小人」的既定程序簡化,尋找商機。

雖然「打小人」習俗包涵中華民族文化,人們在進行傳統習俗時,可認識民族文化,藉此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在現代社會實有其存在的價值。

但是,香港始終深受西方文化影響,香港人追求時尚和品味的生活;「打小人」習俗富有保守性,既追不上社會潮流,實不足以促進「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概念鏈接】

1.「打小人」祭品:小人紙一份、貴人符、五鬼紙、香燭、紙製白老虎、金銀衣紙、肥豬肉(用來祭祀白虎)、花生、酒水、五色豆(紅豆、綠豆、黃豆、黑豆、眉豆)等。此外,亦需要磚頭一塊,和一隻舊鞋。

2. 傳統習俗:指在地區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之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的總和,民間的風俗又稱作民間習俗。

3. 文化旅遊:指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的行為過程。

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足跡,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