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特稿】赴日習種稻 華西米揚名

2018-08-20
■ 華西村選送7名青年赴日本福井縣朝日農場學農業。 受訪者供圖■ 華西村選送7名青年赴日本福井縣朝日農場學農業。 受訪者供圖

2014年起,吳協恩在日本考察比較了十幾個農場後,最後選定福井縣朝日農場作為華西村現代化優質稻米產業培訓基地。 2016年4月,經過村委和朝日農場主清水豊之的共同考核面試,從全村300餘青年中選拔出7名本科學歷的年輕人首赴日本,研修水稻種植技術,他們的平均年齡28歲。

吳協恩說,「我對他們提了兩個要求:第一,一輩子幹一件事,你們既然選擇了農業,不要考慮今後再換崗位了;第二,全部數據化操作,用工業化的方式來經營、管理和生產農產品。」

近年,吳協恩敏銳地察覺到,農業開始大有作為了。「一方面國家的政策更支持農業;另一方面,如今人們的消費觀在改變,寧願多花錢去買高質量的農產品,內地中高端消費群體已經起來了。」農業是華西的根,吳協恩說,「但是,老一輩人務農靠的是經驗和力氣,如今靠的是科技和知識。農業見效慢、投入大、風險節點多,關鍵還要耐得住寂寞。所以我們挑選7名喜歡農業的年輕人,讓他們去幹。」

愛一行才能幹好一行

崔京斌就是其中之一,在赴日本學種大米前,他在華西村鋼鐵公司能源環保部工作。崔京斌憶述兩年前參加選拔的情形,日本導師的面試很「奇特」,就是問你「喜不喜歡農業?」、「為什麼喜歡農業?」、「有沒有從事農業的決心?」其實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必須要熱愛農業,即便你沒有從事農業的經驗都沒關係。崔京斌說,「導師認為,如果是被逼迫去做,日語再好、素質再優秀也不行。」

7人團隊的領隊梅振華也表示,日本農場種水稻考慮的是怎麼樣給水稻提供好的生長環境,猶如父母對待孩子一般。「正是日本農場農法自然、精耕細作、匠心永具和品質唯先的種植理念,以及導師們對我們嚴苛的指導,讓我們對品質有了極高的追求。我們在日本真正學到的是做事情的標準。」梅振華感慨地說。

高品質種植斬獲金獎

一行人利用日本與江蘇因為氣候差別產生的田間插秧一個月的時差,一邊在日本學習,同時將學到的技術與管理,立刻在華西村進行實踐。2016年,「華西大米」獲得了「江蘇大米金獎」。

2017年5月,7人回到華西村,將日本精耕細作的種植技術與中國傳統的匠心栽培融合,形成了華西村獨有的特色高品質種植模式。他們在村裡水稻育秧1,000畝,建成從機耕-機播-機插-機械種植-機收-烘乾一條龍全程機械標準化生產,畝產200公斤優質大米。

梅振華說,「華西大米」每公斤銷售20元,他們未來的目標是建立基地核心區,以技術輻射帶動內地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規模生產,成為華西村的重要盈利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