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理大製相機 助祖國「睇火」

2018-08-23
■模擬火星探測器外觀圖。 資料圖片■模擬火星探測器外觀圖。 資料圖片

獻力首探火星 再夥拍空間研究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國家航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繼「嫦娥」探月工程後,不久將進一步前往遙遠的火星進行探索,而香港科學家也會從中貢獻自身的科研力量。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昨日公佈,將合作研發生產「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火星相機),支持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相機將搭載最早於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系統上,用以監察成功降落火星後探測儀器的操作狀態,對收集火星表面資訊至關重要。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經濟師周宏代昨日代表雙方,於理大簽署火星探測項目的聯合研製協議。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李魯,教資會主席唐家成,理大校董會主席陳子政,理大校長唐偉章教授,空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趙小津等出席見證簽署儀式。

陳子政指出,理大是香港惟一擁有航太任務實戰經驗的大學,對於能夠與空間研究院再次合作推動太空科技研究感到非常榮幸。趙小津則指,研究院過往與理大已曾於超精密加工、土地測量及地理諮詢等領域深入合作,支援國家探月及升空探索項目,對於理大對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支持表示感謝。

據介紹,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全球第一次同時對火星進行軌道和地面探測,也是全球首個同時發射由環繞器、着陸器與巡視器(火星車)組成的火星探測系統(見另文)。

搭載着陸器 監視火星車

根據聯合協議,理大設計和生產的火星相機將搭載在着陸器外面頂部,用於監視火星車降落後的操作狀態,包括確認太陽翼是否完全打開、輪胎是否被絆住、火星的周遭環境,確保一切運作正常後再啟動火星車,對於掌握火星車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採集資訊及樣本至關重要。

製作火星相機的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亦曾負責「嫦娥三號」的相機指向系統。他認為,是次任務挑戰性更大,也需要克服更多的難關。

需輕盈堅固 抵受極端溫差

容啟亮指,在技術層面今次研發工作面對兩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相機既要輕盈亦要堅固,不但能夠抵受相當於地球地心引力6,200倍的衝擊力,還需要確保拍攝角度廣闊且減少影相變形。第二個挑戰是確保相機的穩定性能,因為探測器需要以音速35倍的速度飛行9個月往火星,相機不但需要面對過程產生的極端溫差,還需能夠在火星表面攝氏負70度的低溫環境有效運作。

籌備兩年 採鈦合金鋁合金

他表示,在正式製造火星相機前,理大從2016年已開始進行前期研究及製作模型,用料包括鈦合金、鋁合金等,在目前階段暫時難以預計製作成本,因為鈦合金、鋁合金等物料、凹凸不平的形狀設計等都需要不停調整。不過他非常有信心火星相機能夠在2019年前完成,妥善支援火星探測任務。

他希望日後能夠多透過尖端的航天科技,提升香港以至國家的科研能力,未來有機會將航天技術轉化為民用,讓更多市民受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