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恒生管理學院上月底才剛獲准升格大學之際,明德學院卻傳來明年停止收生消息,說明了香港自資高等教育正面臨重大重整。由於中六畢業生正持續減少,2022年將跌至4.3萬人,較2013年的高峰激減四成(見表),自資界別的「十年寒冬」其實只過了一半,更有人擔心院校停收或甚至停辦事件會陸續有來。
針對有關情況,社會多年前已作預視並開始研究應對,除了不少院校調節課程外,政府的檢討自資專責小組亦已提出多項建議作諮詢,包括在註冊制度上設「合理試辦期」保證課程質素,同時考慮放寬自資院校取錄非本地生限制,讓院校更積極從大灣區招生,開拓生源同時推動區內教育交流。
欠特色太進取或成死因
其實大專生源下降數年前已開始,除明德外亦有部分自資院校面臨相當大的收生壓力,然而挾「港大」之名成立的該校,卻成為率先停收的一所,一定程度與其定位欠獨特及過於進取有關。
課程上明德只提供文學士、社會科學學士及會計等「人有我有」課程,而且營運目標高,每年平均學費近9.5萬元,為同類最高,惟校園只是原小學校舍改建,令不少憂慮學費負擔重的年輕人卻步,其高成本也令院校虧損相對嚴重。
教育是社會培養人才的事業,所以學界普遍認同,即使自資院校運作上自負盈虧,亦不能單純以商業運作以收生汰弱留強,而應要做好平衡。
另一方面,在2022年後中學畢業生人數亦將會反彈,社會也要為將來着想,確保屆時有充足院校及課程學額照顧學生所需,所以即將於今年底提交的檢討自資專責小組最終報告,有何具體措施理順香港自資高等教育狀況,及支持自資界別「過冬」,顯得尤其關鍵。■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