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普通話自由談】兩地文化共融 循序推普教中

2018-12-11

「普教中」一直是香港學界的熱門話題,前兩年教育局公佈香港教育大學受語常會委託的「普教中」研究報告,當中顯示「普教中」對研究個案學生的中文科學習沒有負面影響,但報告批評學校對「普教中」重視程度、師資與教學策略等均有缺失,令「普教中」成效未能發揮。

「普教中」的前景在理論上十分理想,但在現實中總遇到一些執行的困難。如何看待「普教中」的未來,它的出路在何方?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大方面理解。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兩地更加融洽。港人要放開胸懷,接納和包容自己的祖國,內地人也要尊重和適應香港獨特的文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帶動香港年輕一代願意從心出發,邁開一步,腳步走到了內地,心緊密貼近祖國,還怕普通話學不好嗎?

第二,中小學前線教師對「普教中」這個概念的理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普教中」不是一刀切,強制要求所有的中文課程都要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師生不能說粵語,而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四運動明年將迎來百周年紀念,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2卷5號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首次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作為文學寫作的工具,強調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今日作文作詩,宜採用俗語俗字。」

胡適後來有更明確的說明:「這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也是先要求語言文字和文體的解放。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新文學的文體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

與文體變革相對應的,是清末開始的「國語運動」,即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運動。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兩大口號,其中「國語統一」是現代白話主要以北京話為全國通用的國語。 至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自此成為中國的主流語言。以上兩點,可為教師講授現代白話文時使用普通話找到了依據。

而粵語歷史悠久,保留了大量的古語詞和古音,是非常珍貴的語言,值得好好學習和用心保留。

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講授文言文的時候,應該使用粵語進行教學,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品味古文的魅力。

綜合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普教中」的未來,要依靠社會氛圍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但「普教中」是值得推廣的。■金夢瑤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