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提高最低工資加幅 切實保障基層權益

2019-01-12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通過,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每小時34.5元增至每小時37.5元,如獲立法會通過,將於5月1日實施。此次法定最低工資增幅8.7%為歷來最高,看似加幅很大,實則只有3元,最無議價能力的基層打工仔得益並不多。因此各方應體恤基層貧苦,有必要檢討最低工資的調整機制,增加打工仔的薪酬,政府更要帶頭督責外判公司,切實保障外判工人的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本港法定最低工資於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定為時薪28元,每兩年作一次檢討和調整,2013年、2015年、2017年分別調升至30元、32.5元、34.5元。此前最低工資加幅多落後於通脹。此次勞方最初建議最少加至38元,但資方還價至36元。經過艱辛拉鋸後,確定為37.5元,與勞方要求的「僅差」5毫子,加幅略高於通脹。

本港法定最低工資,即使加至每小時37.5元,仍屬於偏低水平。目前其地國家或地區的最低工資,以港元計,台灣約38.8元、韓國59.5元、日本約63.5元。全球第一個設定最低工資的新西蘭約88.6港元,今年4月1日新西蘭法定最低工資將調至約94港元。

去年底,本港民間團體樂施會倡議,推出生活工資每小時 54.7元,讓僱員的工資可養活家庭、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時薪54.7元看似叫價很高,但換算成一人住戶月薪也只有1.1萬元,但這一偏低的生活工資水平,仍是此次增加3元後最低工資的1.46倍。可見,本港最低工資水準,在讓工人用勞力賺取有尊嚴的生活,有相當差距。

一向以來,對增加最低工資,資方總認為會加重經營壓力,更指稱增加最低工資實施將引發逐級加工資的「漣漪效應」,最終無奈要向消費者轉嫁。

事實上,本港自落實最低工資以來,並無發生企業因此而倒閉、經濟衰退的情況,相反,經濟連年增長,本港2017年實質經濟增長3.8%,2018年預計全年經濟增長3.2%,2018年頭9個月通脹為2.5%,市民收入在扣除通脹後,普遍有實質增幅。更要看到的是,落實最低工資後,失業率基本保持在3%的低水平,幾乎全民就業。因此,提升最低工資有利基層勞工,也有利經濟、社會穩定,各界應更多地正面看待。

目前保安、飲食等行業需要用起碼高於最低工資一成的薪酬才能請到人,各行各業都有人手不足的現象,現時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相當部分是政府外判服務的工人,約有2至3萬名,他們是人力市場上最無競爭力的一群,也是最需要保障的一群。因此,政府要承擔責任,嚴格督促外判公司,相應調高外判工的薪酬,防止損害最底層勞工的權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