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專題 > 正文

全球道路收費最難辨別貧富

2019-01-28
■新加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多年,將研究試行衛星版。  網上圖片■新加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多年,將研究試行衛星版。 網上圖片

有效紓緩擠塞卻變相懲罰窮人

香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在中環等繁忙地區推行電子道路收費一直被列為可考慮選項之一,香港政府多年來5度試推道路收費,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實,計劃今年第6度就此展開公眾諮詢。不少海外大城市,包括新加坡、倫敦和斯德哥爾摩等地,已經分別在港府前幾次諮詢期間實施道路收費,並取得一定成果,令愈來愈多城市有意效法,但寓禁於徵及劃一收費的政策在這些城市亦引起爭議,尤其被指對窮人和偏遠地區居民不公,形同讓富人享有特權。

新加坡早於1975年實施區域通行證制度,要求進入市中心的車輛按日或按月購買通行證,並於1998年改革為全球首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倫敦亦於2003年引入電子道路收費,結果市中心車流量一度大減近40%。斯德哥爾摩2006年在反對聲中試行繁忙路段收費,不少市民起初質疑是否有效,但由於成效理想,現時多達7成居民贊成繼續收費。

拖低窮人生活水平

鑑於以上成功經驗,多個主要城市紛紛研究實行繁忙路段收費,其中印尼雅加達計劃今年3月地鐵通車後,隨即在指定路段開展電子道路收費,預定分兩期實行。美國洛杉磯縣都會運輸局去年12月亦發表報告,建議在繁忙時間徵收道路使用附加費,預計措施實行首10年,最多可帶來520億美元(約4,080億港元)收益,用作改善運輸基建,並調低公共交通費用。

然而道路收費本質屬累退稅,道路使用者無論收入多寡,收費均相同,意味收入愈低者負擔愈大,變相懲罰窮人。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若駕駛者無法尋找替代道路,道路收費對基層人士的負擔,將是中等收入人士的4倍,進一步拖低窮人生活水平。

偏遠地區居民硬食

此外,城市不同地區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有別,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往往需依賴駕車進出市中心,一刀切收費恐令偏遠地區居民需「硬食」額外開支。美國華盛頓州的學者多年來研究發現,當地不少公路和大橋向駕駛者收取費用,令經常使用的低收入司機百上加斤,最終部分司機無法負擔,甚至遷往其他州份居住。

英減車流 商戶執笠

倫敦2007年一度把道路收費計劃擴至西部的肯辛頓、切爾西和貝爾格萊維亞等地區,所有進入該區的汽車每天需繳付8英鎊(約81港元)。然而措施實行後,該區大批商戶因車流量減少導致收入大減,甚至被迫關閉,引致保守黨和工黨議員聯手要求取消費用。時任市長約翰遜翌年宣佈撤回擴大收費,更承認收費收益被誇大。

美國西雅圖市長杜爾坎去年宣佈,研究在市中心實施道路收費,以紓緩交通擠塞,馬上引起民意反彈,民主黨州參議員謝爾登本月初更提出動議,要求所有道路收費方案需先徵求州議會同意。謝爾登指出,道路收費應僅限於指定道路,而非涵蓋整個市中心,否則將製造「只有富人能夠駕車」的社會。《洛杉磯時報》上周發表社論,形容道路收費效用毋庸置疑,但如何令措施變得更公平,才是政府面對的挑戰。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