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前後四十年

2019-03-16
■這位阿伯正在觀看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實況轉播。■這位阿伯正在觀看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實況轉播。

呆儺

2018年12月18日,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因為它是改變億萬人命運的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江邊這間陋室、這位老人、這部電視機提醒我,此時此刻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在舉行紀念大會。

宏大的敘事和我身處的場景反差巨大。電視機熒幕中耀眼的紅色,陋室的昏暗,畫面中意氣風發的成功者,電視機前用炭火取暖的耄耋老人......這是中國現實的折射。

出行前在深圳蛇口參觀了改革開放紀念館,看了文獻紀錄片《袁庚傳奇》。官方和民間、鄉村和城市,「改革」二字充滿爭議。如果說「改革」是前四十年脫貧致富的代名詞,那麼今天很多知識分子或城裡人給予新的含義和期待。這些人可能是沈從文筆下的「少數人」,他們看得遠一點,為民族為人類而生,生命放光,為的是他會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但多數人真是為生而生的。

1934年1月18日沈從文寫給夫人的第二封信中說:「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們可憐,我們應當來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麼樣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

從眼前這位身形佝僂的老人,想到黃沙坪村的阿婆、阿伯,想到見過的許許多多鄉下人,「改革」似乎那是城裡人的名詞,他們後代被稱為「農民工」,在城裡做保姆,做清潔、做保安,仰城裡人之鼻息。

我有一個比喻--中國的摩天大樓有多高,城鄉之間、城市人與鄉下人之間的差距就有多大,理論化定義是「二元化」結構。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有人認為是產權制度改革的收效,有人認為是打開國門,引進西方資本和技術的結果,官方強調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無論哪種解釋,歸根到底都是農村、農民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年農民們簽訂「聯產承包責任制」合約,為高層找到可以「借助的話語和邏輯」,撬動三十年陳舊、僵硬體制的經濟改革由此開始。以對外開放方式成為「世界工廠」,如果沒有數億廉價勞動力,也只是一種奢望。「農民總是社會變革的代價的最大承受者,卻總是社會進步的最小獲益者」(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語)。這些年,農民工被戶籍制度擋在城市之外、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農民工的權利保護都是極富爭議的話題。

前四十年,城裡人受益了,後四十年,是不是應當輪到鄉下人?

十幾年前在北京,一個在北京開計程車的農民說:「毛主席給我們分地,鄧小平讓我們進城,江澤民讓工人下崗......」十幾年後的今天,不知那個司機有沒有補充。

沅江行 之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