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佈放寬香港電影及從業員進入內地市場的限制,消息鼓舞人心,為香港電影中興注入「強心針」。內地進一步開放電影市場,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是中興香港電影產業的重要契機。放寬限制提供了良好基礎和寶貴機遇,未來更關鍵的是香港電影業界努力自強,在題材創新、培養人才、作品多元化等各方面做得更好,才能把握內地擴大開放市場的機遇,不負中央的支持和港人期望,令香港電影業重現「東方荷里活」的輝煌。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宣佈,中央原則上同意落實5項便利香港電影業界進入內地市場的措施,包括港人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限數量、兩地合拍片的演員比例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合拍片立項申報費用、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可報名參評內地電影獎項、香港電影企業可申請內地提供的獎勵等。政府更表示,內地短期內會有進一步的優惠措施,為演藝創作人員提供更多機遇。預料相關措施落實後,有助提高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靈活性和降低成本,鼓勵香港業界更積極進軍內地市場,進一步拓寬港產片的發展空間。
2018年,內地的電影總票房突破600億元人民幣,連續多年創新高,電影市場僅次於北美市場,全球排名第二,而且內地的電影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年有機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如今內地電影業市場的大門向香港打開,是中央度身訂做支持香港的又一重要舉措,體現中央對香港的厚愛和關懷,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分享更多國家發展的紅利。
香港電影是華人文化的代表和驕傲,亦是香港軟實力的象徵。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香港電影業蓬勃興旺,風靡東南亞,隨着內地改革開放,香港電影盡得先機,迎來新一段黃金年代,成為與美國荷里活、印度寶萊塢、日本東京齊名的全球四大電影製作基地。巔峰時期,香港電影年產三四百部作品,在製作量、藝術質素和題材創新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更有不少傑出的電影人進軍海外,令中華文化得到世界的推崇。
可惜近20年來,由於內地、韓國、泰國等電影業相繼崛起,競爭激烈,香港電影業不進則退、日漸式微。在市場有限和投資不足的情況下,香港電影業變得更保守,投資人為了保障收益,只使用有叫座力的演員,令新人機會銳減,業內對新人培訓投入也越來越少,以致業界各項人才青黃不接,電影產量不斷下降,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又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中央對香港電影業開放市場,盡顯香港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央已為香港電影進軍內地市場鋪好路、搭好台,本港電影界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看到機遇和希望所在,投資人要加大投資力度,最大限度善用內地的優惠政策,積極培育和起用新人,拍出更多叫好叫座的影片,令香港電影業薪火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