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中華文明金色名片

2019-05-30
■24日,汪洋主持召開全國政協第23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新華社■24日,汪洋主持召開全國政協第23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新華社

--全國政協第二十三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京召開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發年代最早、空間跨度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運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他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4日召開的全國政協第23次雙周會上強調,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千秋工程,值得政協委員持續用心用情用力。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樹立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貫穿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全過程,使之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和民族復興的標誌性文化品牌。■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

會上,委員、專家學者圍繞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沿線地區古鎮古村保護、文化與旅遊融合、促進運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資政。大家認為,2014年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年中辦、國辦又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全社會文物保護和生態保護的意識空前提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迎來歷史最好時期。同時,大運河保護傳承中遺產保護壓力較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生態空間擠佔嚴重、統籌協調力度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保護優先的理念需進一步強化。

一些委員建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艱巨繁重的系統工程,要樹立系統思維和整體觀念,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核心是妥善處理好保護、傳承和利用的關係。要堅持以文化為主線和靈魂,首要任務是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發掘、保護和展示,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入融合。要堅持以水為命脈和基礎,推進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通過跨區域調水實現主河道全線有水和生態改善,讓大運河的血脈「活」起來。

同時,委員們建議,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旅遊開發、特色村鎮建設應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原住民的意願。要加強統籌協調,構建高效務實的工作機制和沿線群眾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盡快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學習培訓,盡快形成齊抓共管、社會協同的工作格局。要研究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推動完善地方立法,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奠定永續發展的法治基礎。要加強中外運河文明交流互鑒,面向世界講好當代運河治理保護的中國故事。

深挖運河文化 講好運河故事

中國的大運河擁有數不盡的歷史文化資源,但一說起大運河,很多人並不清楚這項世界文化遺產的「看點」在哪。全國政協委員郭媛媛認為,目前缺乏對大運河文化的系統研究、廣泛宣講和深入傳播。而且,對大運河文化資源利用認識缺乏廣度和深度,歷史挖掘和遺產考證做得不夠,沿線城市之間爭搶「運河之都」等名號,存在重複和同質化建設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劉佳義認為,應該對講好大運河故事加強學術研究。他建議組建國家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建設諮詢機構,創立「運河學」,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同時建議加強智庫人才培養和基層文保隊伍建設,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等國際組織交流合作。

「大運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要用『世界語言』講好大運河故事。」江蘇省政協委員、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中國唯一的運河領域國際性社會組織)主席朱民陽認為,大運河應該與長城一樣成為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大運河故事講什麼?重點是講景點,即千年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文化。還可以講案例,即當代運河治理保護的中國實踐和中國智慧。此外還可以講藍圖,即運河統籌保護、傳承、利用的目標和願景。」朱民陽說。

談到「怎麼講」,朱民陽認為,除運用文化傳播、媒體宣傳等手段外,引導國內企業直接參與國外運河的治理和建設也是一種好方式。談到「向誰講」,朱民陽建議面向運河國家和城市的民眾,特別是佔運河城市40%的「一帶一路」國家的民眾。

大運河保護需統籌規劃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航道航運、水利工程建設、旅遊開發等功能由不同地域和不同部門分擔,省際之間、市區縣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不同類型利益訴求矛盾多,協調難。」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佳義提到的,正是治理工作協調機制不暢產生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閻晶明也意識到了工作協調機制的重要性:譬如山東省境內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使南北上下都有水通航,且通航長達數百年。今天,這一工程已經成為遺址,東平的戴村壩和汶上的南旺分水樞紐作為組成這一工程遺址的兩部分,分佈在泰安市和濟寧市。「兩地強調各自的重要性,強調自己區域工程的不可替代性,由此造成一些參觀者,如果自身水利工程知識不足,就會由於這分裂式的講述而難以了解到工程的統一性。此外,兩地都在遺址附近建起了規模不小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不少數據、圖表、信息都是重合的,客觀上造成投入重複、信息重複、知識點割裂,造成了一些資源上的浪費。」

與會委員們提到,目前,各地保護大運河、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的積極性都很高,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割裂保護、重複建設、同質化明顯的問題。「一張圖紙、百座城市」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委員們提出,大運河保護是一個跨省市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統一佈局、統籌規劃。

做好「水」這篇文章

《規劃綱要》提出,在扎實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科學配置和優化調度水資源,重塑大運河「有水的河」現實載體;同時,在大運河文化帶的主軸和具備條件的其他有水河段兩岸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構建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首先要做好水這篇文章,將大運河打造成有水的河、清水的河、有價值的河、有文化內涵的河。」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設計管理局局長朱程清建議,加快提升南水北調東線輸水能力,優先保護水資源,統籌發揮水功能、規劃好大運河在當代的使用價值,同時保護利用水工遺產,將水工文化與航運文化、歷史文化等進行深度融合。

維護群眾利益 尊重居民意願

「仿古街區雷同、一些仿古建築與當地運河古鎮風貌並不協調;基層政府期望以古鎮古村拉動地方經濟發展,過度注重旅遊功能開發;村鎮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嚴重滯後,百姓與運河的情感聯繫日漸淡漠。」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金永偉表示,運河沿線古鎮古村存在規劃設計重「物」輕「人」、功能業態重「客」輕「主」、文化挖掘重「硬」輕「軟」等現象。

金永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大指導力度,確保《規劃綱要》在地方落實過程中不走偏;古村鎮的保護展示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意願,重新建立起大運河與村鎮居民的血肉聯繫;鼓勵沿線百姓自發地參與,讓運河的傳說故事、絕技絕活、風味美食、民風民俗重回民眾日常生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