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為經濟、商貿等提供了各種合作機會,而在大灣區發展中,我們對其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機會更應不容忽視,也應藉着大灣區的優勢抓緊機遇,加大力度促進文學與文化的交流,推廣我們獨特的中華文化。論壇文學專家建議建立「文學聯盟」,形成嶄新的「鹹淡水文化」,「珠江是淡水;南海是鹹水,我們可建立文學聯盟,講『鹹淡水文化』,這樣下來讓大灣區除了成為經濟最強的地方外,文學也是最強。」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Aimee
為探討文學在大灣區的機遇,《當文學遇見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論壇》早前在香港書展舉行,此乃今屆書展的重點活動之一,邀請到粵港澳的三地文學專家探討議題,當中包括丘樹宏、朱崇山、謝有順、吳志良、許子東與周潔茹,各專家熱烈地討論,更為大灣區文學發展和人文環境提出了不少獨特的見解。在論壇未開始之際,已座無虛席,擠滿了文學專家們的粉絲,更有不少人特意從內地到港參與論壇。
中國的大灣區最特別
許子東為香港嶺南大學教授,並從事學術研究,特別對中國現代文學着迷。在是次論壇中他以「從歷史發展尋粵港澳地區文化之根」為題向大家分享。他在開首時已強調在世界的三個大灣區中,中國的大灣區是最特別的,因其他國家的大灣區都是單一文化,中國的大灣區卻有多元文化。他又指出在文學上,粵港澳三地均有一個共同點,「跟其他地方的中國文學不一樣,這三地都是粵語文學,有粵語的基礎。」他又認為大灣區中的深圳,其文學和粵語文學有差異,「深圳就像一個移民城市,聚集了全中國各地的人,因此深圳文學又很不一樣,深圳文學有中國文學的很多特點,這些特點怎樣把粵港澳的粵語文學的基礎融合,這就是大灣區文學以後會面臨的嚴峻問題。」他表示若把大灣區中的文學建設好,將會大大提升其自身的競爭力。
丘樹宏任職廣東省中山市政協主席,更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出版多本詩集並獲得多個獎項。他建議把大灣區的地理鏈、人民鏈,轉化成文學鏈以製造更多的合作機會。他點出珠江和南海的重要,「珠江既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更有海洋文明,而南海就像我們共同的舞台,因為有南海,所以在珠三角的人可以很方便到世界各個地方去,我覺得文學的東西太多了,需要我們各自做,也要組織起來做。」他也建議建立文學聯盟,形成嶄新的「鹹淡水文化」,「珠江是淡水;南海是鹹水,我們可建立文學聯盟,講『鹹淡水文化』,這樣下來可結合我們的優勢,讓大灣區除了成為經濟最強的地方外,更是文學最強、最有特點的地方。」
多寫現代文化增未來主義色彩
謝有順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他在開首時直接道出大灣區的文學概念具有前瞻性,更指中國文學中正欠缺未來主義色彩的概念,「因為在這特別的區域中,我個人並不太認同做文化的寫太多回憶過去和強調我們擁有悠久的傳統,這也並不是大灣區中最重要的特點,而未來主義色彩的概念是現今中國文學中正欠缺的,若我們可把現代文化寫好,那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將會是非常大。」他指出文學直至現在仍存在的原因,「我們總是無法停止自己對今天的思考,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我們都需要有個思考。」他又以中國著名文學家作例子以帶出文學的貢獻,「像魯迅、郭沫若等人,他們的寫作會如此有活力,更影響中國,原因就是他們包含了當下的思考,也令人們跟着這些文學家思想的模式思考。」
吳志良為澳門大學的教授,他十分關注澳門的文學生態環境,他以歷史角度分析澳門文學,指澳門是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開拓者,「澳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持久地和西方作交流,我認為澳門把中國文化的傳統基因保留得很完好,更充分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他指在早期時,澳門文化的體現主要是通過民間的社團和報紙發表意見。他更指,澳門既擁有中華文化,也擁有葡萄牙文化,雖說其人口是大灣區的城市中最少的,但其獨有的文化卻值得受到重視。
港文學有困境灣區提供創作機會
周潔茹為現任《香港文學》雜誌的總編輯,她曾多次創作小說集、隨筆集等,為文學界作出很大的貢獻。她指其雜誌創辦人劉以鬯的創刊詞到至今仍有深刻的意義,「香港是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樑,有資格在加強聯繫與促進交流上擔當重要的角色。」香港文學與各地的文學都位於同一根源,都是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她指應把每一個地區的華文文學當作一個單環,環環相扣,就像一條拆不開的「文學鏈」。她介紹雜誌近年推出的重點刊物,並認為文學藝術創作需要在一個相對複雜的環境下產生,又提出現今香港文學的發展仍有困境,「文學想要實現進一步的突破,仍然是個漫長的歷程,但大灣區提供了給香港文學更深、更廣的發展空間,給香港的創作者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