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貼地」理論助滅貧 3學者奪經濟諾獎

2019-10-15

親身考察貧窮地區 從教育醫療小處入手

本年度諾貝爾獎最後一項獎項得主昨日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公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3名學者,憑親身到貧窮地區考察,從學生、教師、疫苗、投資傾向等每個小節入手,把貧窮問題化整為零,為「發展經濟學」帶來重大革新,共同奪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得獎的學者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班納吉、迪弗洛,以及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默,他們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713萬港元)獎金,46歲的迪弗洛更是歷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目前全球最少7億人口仍然處於赤貧,每年最少500萬名未滿5歲的兒童因未獲適切醫療服務死亡。另外,全球約一半兒童至今尚無法就學,未能讀書識字。

資源欠缺非問題 強調需符合需要

克雷默於1990年代中期起多次到肯尼亞考察,當地大部分學童均欠缺教科書,且無法獲得足夠食物,克雷默於是在不同學校實驗,隨機向部分學校供應大量教科書,部分學校則獲提供免費午餐,但兩者均未能提升學童成績,例如即使學校獲發更多書本,也只有最優秀的學生能進一步提升學習表現。克雷默其後得出結論,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真正問題並非欠缺資源,而是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童真正需要。

班納吉和迪弗洛隨後參考克雷默的研究,在印度孟買和瓦多達拉進行實驗,向學校派出額外教學助理,為學生補習,並改為與教師簽訂短期合約,在學生成績理想時才續約,激發教師工作動力,證實有助兒童改善學業成績。

發展中國家抗拒投資 改發短期援助

3名經濟學家其後嘗試把研究結果擴展至醫療,儘管成功提升疫苗接種率,卻始終有大部分人不願接種疫苗。他們因此發現在發展中國家,不少人仍然抗拒現代科學,且投資意慾極弱,為此建議改為提供短期援助,使受助者無法拖延投資。

評審指出,3名經濟學家的研究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深入人類生活,探究他們的日常決定,有助理論變得更實用;他們亦運用交易理論和行為經濟學理論,探究每項因素造成影響的原因,而非單純視乎該因素是否有效,使理論能應用於教育、醫療等各項層面。

評審讚揚3名經濟學家過去20年間對發展經濟學貢獻良多,為對抗貧窮提供創新而可靠的良方,其中單在印度,已有逾500萬名學童直接從3人的研究受惠,多個國家亦參考3人建議,大幅增加醫療補貼。班納吉和迪弗洛亦曾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擔任經濟顧問。■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