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設計師關永權 燈光點亮生活

2019-10-25
■關永權藉展覽回顧設計歷程。■關永權藉展覽回顧設計歷程。

本地知名燈光設計師關永權(Tino)半世紀游走於光影之間,秉承「運用最少的照明設備來營造出最理想的燈光效果」的宗旨,發掘如何通過燈光設計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關永權日前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場名為「光.聚」的公眾展覽,這既是他的設計公司在港成立40周年的紀念和回顧,也為讓大眾了解到燈光設計的重要性,並展示本地燈光設計師的職業前景。「成功的項目始於光,終於光。」他認為,無論是建築還是室內設計,燈光的佈局是在設計伊始便應考慮的,也同樣是燈光的層次和平衡使得項目獲得最終的完整,「即使是再好的設計,不開燈也什麼都看不到。」他笑說。

40年回顧 重現霓虹光彩

甫走入展廳,便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招牌炫了眼,原來是他把過往客戶的品牌標誌製成霓虹燈牌,與鏡子一起不規則地豎立於特定的空間,以鏡子反照出不同的燈光效果,讓大眾於迷宮般的裝置中重溫香港舊情懷,「鏡既可以反射光線,也會增強空間感。」成長於上世紀50年代,關永權見證了香港的燈光演變,由最初只是照明作用,至今天點綴了城市的發展,每個年代的光都在訴說不同年代的故事。曾經,閃爍的霓虹燈點亮了香港夜色,也交織出獨特的街角風景,現時這些獨特的霓虹燈牌多被LED廣告牌取代,但在他眼中,LED只能做出與霓虹光管近似的效果,卻少了些滲透的質感和獨有的味道。

在「黑光再發現」展區,紫外燈光的黑房中展示多款關永權及其團隊以熒光筆作燈光設計的手稿,枯燥的設計稿在黑光的映襯下增添了些許趣味性。而「40光年作品展」則以相片形式展示40年來一些獲獎及標誌性的燈光設計項目。問及印象最深刻的項目,他直指香港瑞吉酒店及日本料理餐廳「竹」,前者以簡潔燈光帶出精品酒店的溫馨感覺,後者則與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及本地室內設計師梁志天合作,以不同燈光增強以竹為主的設計效果。展覽中還有一個特別的空間,是他首次攜手建築及室內設計師張志強搭建的一個面積約180平方呎的蝸居,結合智能家居概念及實用的燈光設計,發掘細小單位空間的可塑性,變出一個舒適雅致的安樂窩。

關永權業餘熱愛烹飪,擅長烹調意大利菜式,為了將美酒佳餚更完美地呈現於饗客眼前,他特別設計了全球首部「LIGHT TROLLEY」(發光餐車)--此輕型手推車裝置了可調節光度的背光燈和普遍用於珠寶展示櫃的聚光燈,可用於盛載酒杯及倒注香檳、切割肉類、烹飪示範等。他介紹道:「兩年前我受邀參加香港國際傢俬展,當時考慮如何設計一件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傢俬,剛好我又喜歡美食,就設計製作了第一部發光餐車參展。」此款餐車現已投入製造和銷售,願更多的人可在燈光映襯下享受美食和影相的樂趣。

分享經驗 提攜年輕設計師

關永權少時受任職室內設計師的舅父啟蒙,開始對設計產生濃厚興趣。他成功考入香港理工大學的工業及空間設計系,畢業後成為室內及傢具設計師,機緣巧合下加入了美國駐港公司Spatial Light and Environment Ltd,由此開啟燈光設計師的職業生涯。他坦言,初時以為燈光設計師主職設計燈具外形,而這也是大眾對燈光設計的普遍誤解。及後他曾於國際著名的室內設計公司Dale Keller & Associates擔任燈光設計總監一職,並調派到倫敦分公司工作,因此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歐洲藝術、文化及燈光設計行業。

1979年,29歲的他於倫敦正式成立「關永權燈光設計事務所」,1981年將公司總部遷回香港,由最初只有秘書及一名助理設計師的三人團隊做起,發展至今日已有超過60人的公司,在北京及東京皆設辦公室,為眾多年輕的室內設計師提供了學習燈光設計的新可能。在今次展覽中,同樣可以見到這班年輕設計師以豐富創意做出的多款燈光裝置藝術品。「很多年輕同事畢業於建築或室內設計,他們對燈光設計有興趣便進入公司學習,熱心且踴躍地參與各類燈光設計項目。」自2008年起,他致力將燈光設計的知識和經驗傳授予年輕設計師,於不同的建築和設計學院包括香港各大專院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高級研修班授課。他現任亞太酒店設計協會會長,開設燈光設計班三日培訓課程,他遺憾至今香港仍未有專門的燈光設計學系和課程,「如果有開設相關課程,我很樂意去教。」他提到,早前貿發局邀請他為團隊內的展覽設計師授課兩日,愈來愈多人開始認識燈光設計的重要性,正是他樂於見到的狀況。

現時,關永權選擇生活在這個屬於他的城市,一生一專業,40年保持如初的熱忱。「燈光設計融合藝術和科技,燈光會增強設計的藝術性,使設計變得更美好。而科技的進步會影響燈光設計的應用和效果,對我來說是接連不斷的新挑戰,永遠不會停止追求的腳步。」他說。■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