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昨日發表報告顯示,即使在環球不確定因素和香港社會不穩定的環境下,港交所今年全年新股上市集資額(IPO)仍再位列全球第一。本港全球領先集資樞紐地位得保,令人驚喜。各界要共同珍惜本港良好的金融、營商環境,合力止暴制亂,恢復法治穩定,鞏固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好好愛護香港「這隻會生金蛋的鵝」。
畢馬威預計,本港今年或可完成160宗新股上市,按年減少22%,但集資總額或可達3,078億元,與去年2,866億相比,增長約7.4%,令香港得以戰勝美納斯達克和紐交所,蟬聯全球IPO榜首位置。
取得此不俗成績,與港交所採取與時俱進的改革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改新股上市條例,允許「同股不同權」的科技公司上市,以及允許海外公司於香港作第二上市。阿里巴巴成為首家以「同股不同權」作第二上市的公司,令科技、媒體和電訊業(「TMT」)成為今年港交所集資規模最大的行業,佔全數IPO宗數的36%。阿里巴巴成功完成第二上市,對在美上市的眾多中國科技公司如京東、網易、新浪等,由海外回到香港上市,有正面示範作用。而國家致力發展高質量經濟,鼓勵粵港澳大灣區加強科技合作,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亦有利於本港穩固全球新經濟上市中心地位。
畢馬威預計,新經濟及海外企業將成為2020年香港IPO市場的主要推動力,截至12月8日主板掛牌申請宗數已有140份,預計明年總集資額將達3,000億元。健全的商業法治基礎、會計、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令香港持續成為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第一選擇,珍惜、保持這一優勢,可穩固香港作為全球領先集資樞紐的地位。
應該看到,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條件。今年因為修例風波也令港交所的IPO備受衝擊。今年7月,當時全球最大規模新股、啤酒生產商百威亞太,以市況考慮為由,擱置700多億元的IPO上市計劃;集資近100億元的亞太物流地產平台ESR Cayman亦一度擱置上市;至8月,又傳出阿里巴巴要擱置來港上市。暴亂導致市場氣氛低迷、法治和營商環境被破壞,直接影響本港IPO市場發展。試想一下,若阿里巴巴、百威亞太等大型項目最終擱置來港上市,勢必重挫香港集資中心的信心,香港將蒙受巨大損失。事實更加說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地位必須珍惜,絕不能容忍「攬炒」、自毀財路。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獨特地位,但目前新經濟IPO競爭激烈,上海已推出科創板,今年新股上市70家、總集資規模達817億元人民幣;深圳創業板將開展註冊制改革,本港面對的競爭不容低估,更要盡快止暴制亂,為做大做強集資市場創造法治穩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