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將在2月底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會以利民紓困措施為主軸。預料減免稅項、與民共享仍會着墨不少。對於坊間有聲音要求全民派錢,陳茂波坦言若向每名市民派發1萬元,會令財赤規模超過千億元。受修例風波和外圍局勢影響,本港總體經濟不容樂觀 ,政府更須重視財政穩健,針對性協助中小企和基層。全民派錢對紓困和振興經濟作用有限,反而加重財赤,影響港信用評級,不利本港經濟復甦,中長期而言反會令市民就業生計受到考驗。
每逢財政預算案前夕,都有政黨和團體建議派錢,今年出於穩定人心的考慮,有政黨建議全民派錢或派消費券1萬港元。陳茂波表示,若仿效坊間建議,向每名市民派發1萬元,涉及金額高達700億元左右,屆時政府財赤規模將會逾千億元。持續大半年的修例風波和暴力事件,嚴重打擊本港經濟,加上中美貿易戰等不明朗因素,預料本港經濟全年負增長超過1%,為10年來首次出現經濟收縮,陳茂波早前透露,本財政年度將會出現15年來首次赤字。
事實上,全民派錢只是「止痛藥」,對刺激經濟作用有限,更缺乏長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以2018年宣佈「補漏拾遺」派錢4000元為例,共動用110億公帑惠及280萬合資格人士,但實際上對基層市民改善生活助益有限。而且派錢會令部分市民產生依賴心理,期望年年派錢。經濟好景時,市民希望在預算案分享更多利益,希望「派糖」大份一些;經濟不景,又希望政府多派一些補貼生活。如此一來,墮入愈派愈多的境地,很容易拖垮財政。
正如陳茂波指出,香港受到多個投資評級機構密切關注,政府財政穩健程度是重要的評級考慮因素。一旦因派錢令財赤急增,引致本港的信用評級被降低,特區政府和本港企業的融資成本都會明顯上升,只會窒礙經濟健康增長,派錢換來愈派愈貧。
「一刀切」「派錢」從來都不是香港公共理財的慣例,社會主流意見亦不主張不分貧富地「派錢」,反而希望政府善用財政儲備和盈餘,真正幫到有需要的人。政府已推出多輪紓困措施,針對性地採取公屋免租、水電費補貼、學生補貼等措施;政府可考慮對過去半年因違法暴力而無辜受損的市民和商戶提供補償,以及向中小企提供資金、稅務支援,助其渡過難關。政府不能做「守財奴」,但亦必須秉持審慎理財的原則,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紓困措施應發揮逆周期作用,推動經濟早日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