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這幾天的媒體都被新型冠狀肺炎的新聞佔據,每天一個版本,弄得人不知究竟。而且每次都有能說會道的發言人出來圓場,看得多了,覺得他們既像說客,又像演員,至於別人信與不信,倒沒人去考究了。
突然想到了幾年前看過的一部話劇《說客》。當時看劇時,腦子裡浮現最多的一句話是:「春秋無義戰」。這句話是孟子說的,意思就是春秋時期沒有一場戰爭是正義之戰。在橫跨兩千多年的時空之間,今天的觀眾突然發現人類其實一直在原地打圈,光陰過去了很久,時代彷彿進步了許多,但究其內裡卻一點也沒有向前走。甚至人也未必比過去聰明。現在的敘利亞、中東乃至地球的各個角落,哪場戰爭都是無義戰。春秋的困擾,依然是當下的困擾。所以西人克羅齊的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也正適用着。
這個戲的故事並不複雜,編劇甚至用了一招險棋,開場就把結局先「劇透」了,告知我們孔子的學生子貢身負老師的重託,為讓魯國避免被齊國攻打的悲劇,游說各路諸侯,最後成功地讓齊、吳、越、晉互相攻打,魯國脫難,卻把本來毫無關聯的其他國家拖向殺戮。開場就是一個倒敘式,子貢在自問:我究竟是一個英雄,還是一個混蛋?對於魯國,他顯然是英雄,而對於天下,他又顯然是混蛋。這個類似「天問」一樣的反詰,是在子貢成功完成使命,卻面對太多的鮮血尤其是子路的慘死之後。
子貢無疑是一個成功者,作為商人,他是孔子周遊列國最大的贊助商。作為說客,他又是各國國君都樂於接觸的人物,功能與當今聯合國秘書長相仿。在他接受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沒有觀眾會相信他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能夠讓兵臨城下的敵軍偃旗息鼓,更不可能讓敵人轉而去打別人。但子貢卻憑着如簧巧舌把各諸侯國一一拿下,堅實的劇本台詞,以及濮存昕出神入化的表演,卻讓觀眾從毋庸置信,到半信半疑,最後心悅誠服。在這個華麗的過程中展現出極高的思辨性,按常理話劇是不宜過於說理的,話劇需要的是故事,但編劇徐瑛和導演林兆華,卻劍走偏鋒地用大段說理撐起了一台大戲。子貢在征服幾位國王的同時,征服了所有觀眾。這種征服不僅是機巧的勝利,更是戰爭邏輯的勝利,古往今來的所有戰爭,歸納起來都是一個字「利」。戰爭就是對於利益的爭奪,簡言之是對於利益的分配與再分配。
當今社會又何嘗例外?哪一場戰爭能脫離這個窠臼?從某種意義上,子貢洞悉了戰爭的真諦,他對戰爭的反思也是最徹底的。沒有戰爭是正義的,只要還有流血、屠殺、掠奪,一切戰爭就都是令人憎惡的。子貢讓我想起尼古拉斯基治的《戰爭之王》,戰爭販子最後成為最堅定的反戰者,既是諷刺,又是必然。
所以,《說客》注定會成為一部經典,因為他會讓人發笑、悲哀、思索、回味。一部戲能如此,也就值得珍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