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創意空間「飄雅活藝」 詮釋傳承 當代工藝師拜服傳統技藝

2020-03-03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

唐樓,給予你什麼印象?很多人把唐樓與「殘舊」一詞畫上等號,認為唐樓通常是欠缺整理和修繕。行過中環一帶,各種形形色色的商業大樓琳琅滿目,這裡是香港商業活動的核心地帶,但走過皇后大道中,穿過小巷,只是一街之隔,隨即散發着不一樣的味道,這裡人來人往,仍然繁華,但眼前的風光不再是現代感的商廈,而是載有歲月痕跡的唐樓,細心留意會發現當中屹立着一棟以白色為主調、經活化的樓宇,外貌新穎但與其他唐樓相比並無違和感。這棟樓高四層、設有天台的樓宇名為「飄雅活藝」,最近更在此舉行展覽《匠藝古今》,展出一系列由傳統工藝師與當代工藝師合作的作品。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飄雅活藝」前身為1948年興建的唐樓,經活化翻新後成為創意空間,以促進傳統工藝師與當代工藝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平台讓傳統工藝技術及其故事得以延續,同時聯繫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飄雅活藝」更由即日起至3月29日舉行展覽《匠藝古今》,在開幕展覽《匠藝古今》中,邀請了六位當代工藝師與本地傳統工藝師合作,以探討傳統手工藝如何能在當代藝術背景下重新詮釋為題,製作並展出一系列獨特的手工藝品。「飄雅活藝」創意總監陸詠沁表示:「籌備《匠藝古今》中最有意義的時刻,莫過於見證一衆當代工藝師跟隨各位傳統工藝師拜師學藝的喜悅。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趟珍貴難忘的旅程,讓他們具備專門的工藝技術,能善用於個人創作當中。」

舞獅頭結合魚身現盧亭

甫踏入「飄雅活藝」,一隻以灰黑色襯托橙色的舞獅被懸掛在半空,顯得氣勢磅礡,這是傳統工藝師張歡和當代工藝師神野貓的作品《再世盧亭》,盧亭是香港獨有的神話人物,具魚頭人身的特徵,是次作品則參考了盧亭的特徵製作而成,作品分為兩部分,由張歡製作的傳統獅頭為首,再以神野貓製作的六合一魚身作延續,帶出首尾呼應的關係。現場更另外展示了竹紮獅頭,這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佛山南獅。

獅頭和身體的部分都採用了「紮、撲、寫、裝」四個傳統紮作的工序,身體更以墨流和手繪的方法去豐富「寫」這工序,作品除了可觀看外,還可穿在身上成為服裝,為這瀕臨失傳的工藝增添實用性。

《鳥南枝》為當代工藝師郭達麟的作品,這張由廣式鳥籠所啟發的全竹製當代條案,四支外形恍如鳥腿的枱腳,利用了96根竹枝砌成,整個作品中只利用壓力和榫卯,並沒有使用釘子和膠水作黏合,特製的黃銅腳管讓每一隻枱腳也可獨立移動,即使放在不平的地面上也可以十分平穩。

郭達麟為了製作《鳥南枝》,特意拜訪製作鳥籠的傳統工藝師陳樂財,並向他學藝,才得知製作鳥籠過程絕不簡單,竹要選用舊的,木材可用酸枝木、紫檀木及黃楊木,製作鳥籠要由底部開始,這是整個鳥籠的靈魂,也決定了鳥籠的大小。整作籠身的舊竹要先脫水加工並削成竹條和竹枝,再透過一塊有小孔的鐵片將竹枝由粗拉成幼,其後用熱水浸至竹枝軟身,把需要彎曲的部分用火燒,加熱定型製成需要的形狀後上色,最後把組件拼合便砌成,一個鳥籠可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製作,而是次展覽中也可欣賞到陳樂財親自製作的鳥籠。

燈飾設計結合竹蒸籠

蒸籠在茶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更是代表着香港的飲食文化「一盅兩件」,蒸籠由竹製成疏通的籠底讓水蒸氣可在籠內流通,緊密編織的籠蓋能鎖着熱力,拱頂設計更令熱力在籠裡循環對流,竹蒸籠可說是盡顯前人的智慧。

作品《漩渦》正是糅合了竹蒸籠的製作方法製成的燈飾,此作品是當代工藝師丁樂融在德昌森記蒸籠學藝後製作的作品。《漩渦》中包括了一盞吊燈和枱燈,兩款燈飾的造型都相當吸睛,具傳統懷舊感覺之餘設計亦相當新穎,其中吊燈以六個竹蒸籠砌成,外表就如盛開的鮮花,同時亦像海中的漩渦般。枱燈中所運用的蒸籠則可隨意活動,兩款燈飾中燈泡部分則以蒸籠的編織紋理作遮掩,獨特的紋理令燈光不會直接投射至物件造成刺眼的光線。

展覽中的一套茶具以藍色為主調,襯托金色的點綴,顯得相當高貴。這是當代工藝師蘇林海的作品《翡翠盤高走夜光》,蘇林海以傳統鍛敲技術加上琺瑯工藝,製造了六角茶盤,打破了傳統圓形銅器的規律,以六角形為主要形狀,這也源於六角形是自然存在的對稱幾何形,並可以拼合起來形成平面。是次展覽中,茶盤和六角琺瑯小碟為同系列作品,而茶盤製作在鍛敲時特意摺皺銅面,形成自然、粗獷的手造痕跡。

鍛敲完成的銅皿會再以多重琺瑯釉彩高溫燒製,燒製會形成獨特的色彩,最後加上銀箔製成不同的圖案。而茶盤的隔水片以黃銅片製成,上面刻有鏤空荷花圖案,荷花的圖案就如傳統的剪紙般,把黃銅片放在茶盤上,光線會投射出荷花的圖案,既美觀又實用。六角琺瑯茶盤還附有三腳幾何支架,整體保留了傳統風格之餘也不失現代時尚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