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歐美倡借鑒內地港星防疫經驗

2020-03-16

推封城停課等隔離措施 倡「拉平曲線」阻短時間大爆發

隨着歐美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愈來愈多西方國家的醫生、衛生專家甚至政府官員,積極向公眾宣揚一項重要防疫理論─「拉平曲線」(flattening the curve)。簡而言之,即是透過採取嚴格的隔離防疫措施,避免疫情在短時間內大爆發,從而防止醫療體系崩潰。媒體及專家介紹這項理論時,都不免援引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以至韓國等亞洲地區的抗疫經驗為例,證明封城、停課等減少社交接觸措施,的確可以有效減慢確診增加速度。

所謂「拉平曲線」,是將「傳染病曲線」(epidemic curve)拉平。傳染病曲線是反映累積案例與經過時間關係的圖表,Y軸為案例數,X軸為時間,如某種傳染病的確診個案在短時間內不受控地爆發性增長,傳染病曲線便會呈現高峰陡斜狀;反之,如果能夠透過有效的防疫措施,減慢新病例出現速度,傳染病曲線就會趨於平坦。

減慢傳播免醫療超負荷

自從歐美地區新冠肺炎個案暴增後,不少西方傳媒及網民紛紛轉發「將傳染病曲線拉平」的示意圖,當中流傳得最廣的兩幅分別由《經濟學人》以及蘇格蘭微生物學家Siouxsie Wiles製作,大意都是展示兩條一陡一平的傳染病曲線,並加上象徵各地醫療體系負擔上限的虛線。提倡「拉平曲線」的專家主張,雖然抗疫最終目的是完全停止病毒傳播,但減慢傳播速度才是關鍵,如果能夠把醫療體系在任何一段時間內需要處理的病人數量降低,就能讓醫護、藥廠以至社會各界有更多時間作準備,避免醫療體系一下子超出負荷。

專家以美國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為例,當年聖路易斯在爆出首宗病例後,果斷採取減少社區接觸等隔離措施,成功避免病例大幅增加,相反費城則因為太遲「封城」,結果病例在短時間內暴增,結果兩地的患者死亡率相差8倍。

批容許爆發論製造恐慌

主張「拉平曲線」的專家亦是要反駁某些評論提出,只要讓疫情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發,就可以令大部分人獲得抗體,而後消滅病毒的說法。正如《紐約時報》介紹「拉平曲線」時指出:「(容許大規模爆發)是製造恐慌及不必要死亡的處方;減慢傳播速度和拉長曲線才可拯救性命,維持社會運作。」

西方專家和傳媒開始關注「拉平曲線」時,中國內地已經成功透過封城等嚴格控疫措施,大幅減少新增病例數字,因此專家自然以中國內地及其他亞洲地區為例,說明注重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群聚集的重要性,並以此作為支持歐美地區「封城封國」的理據。德國圖表繪製網站Datawrapper日前在一篇介紹「拉平曲線」的文章便指出:「當很多歐洲國家和美國確診病例每隔兩三天便翻倍時,中國內地、韓國及香港都已經將曲線拉平了。」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