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昨日新增59宗新冠肺炎確診,累計641宗確診個案,其中較多個案未找到感染源頭,反映社區傳播已經相當頻繁,而且社區大爆發的風險已經迫在眉睫。面對危機,本港檢測能力不足、防護裝備和公立醫院床位更趨緊張等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地步。政府要走在疫情發展前面,以把問題想到最壞的底線思維作出部署,爭分奪秒調動包括大學和科研界、商界等各方力量,立即提升檢測能力,增加醫護裝備儲備,並且用最快時間建設臨時醫院,有備而戰應對可能出現的社區大爆發。
隨着大量海外港人返港避疫,本港近期確診人數飆升。自本月中旬開始,每日確診個案以雙位數遞增。面對輸入風險大增,擴大病毒檢測規模,是控制疫情的其中一個重要方法。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指出,為免公立醫院不勝負荷,應從源頭做好檢測。放眼全球,韓國憑大規模病毒檢測成功控制疫情,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亦認同,大量增加病毒檢測數量和速度,盡早識別染疫的入境人士,並避免有患者進入社區散播病毒,韓國的經驗值得本港借鏡。但他同時指出,韓國每日可以為多達20,000人進行病毒檢測,而本港現時的檢測能力每日只得約2,000人,現有的檢測能力不足以應付疫情惡化的需求。
梁子超指出,香港現時未能做到大規模篩查的原因,是大部分檢測程序仍以傳統方式透過人手在實驗室內進行。有業內人士表示,本港擴大檢測規模最大困難在於人手。全港有3,000多個化驗師,醫管局化驗師佔8成;有醫管局化驗師反映,現時實驗室單是每日早更就要檢測超過250個病毒樣本,檢測能力已達上限。面對醫管局檢測能力已到「天花板」,政府應與科研機構合作,提高檢測效率。目前理大、科大、港大均成功研發出快速檢測試劑及檢測儀,當中有技術1小時內就能驗出病毒,而且獲得國際CE認證(歐洲合格認證),並在內地和世界不少國家使用。有本港科技公司的檢測試劑盒已獲新加坡醫院採用,測試結果可於2小時至4小時內提供。這些已經在外地經過實踐證明可靠的技術,應該及早選擇採用,有助做到「早發現、早隔離」。
確診個案持續大幅增加,已對本港公立醫院構成沉重壓力。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在疫情簡報會上表示,近日公立醫院病床緊張,使用率高,截至3月28日中午已有1,012張負壓病床投入使用,使用率為60%;負壓病房有534間,使用率為77%。何婉霞透露,醫管局將部分普通病房改裝為負壓規格病房,即「第二線隔離病房」,以收治病情穩定等候出院的確診病人,預計有400張病床可在本月底投入使用。但是,按照目前每日五六十新增確診個案計,再增400張病床也維持不了多久。目前,歐美正在仿效內地建立方艙醫院,紐約等大城市紛紛徵用大型會展中心、遊樂場以及酒店等場地改建為臨時醫院,短時間內增加數以千計的病床,以收治激增的新冠肺炎患者。本港即使當前情況未如歐美般惡劣,也要做最壞打算、最充分準備,現在就要立即決策建立臨時醫院,作出分輕重緩急分流和收治患者的完備預案。
本港醫護保護裝備供應也愈趨緊張,醫管局的N95口罩不足問題最嚴重,庫存僅可維持1個月。而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全球各國都面臨N95口罩、防護服、呼吸機不足的問題,都在搶購這些必需的防疫醫療設備,本港的採購無可避免遇到困難。據了解,醫管局向美國採購N95口罩,訂貨已遭取消。當此關頭,廣開渠道搜購醫療防護物資,一刻都不能遲緩。內地已加快醫療用品的生產,世界各國各地正在向中國緊急採購醫療物資。政府更要向中央政府求助並加強與內地溝通協商,爭取內地在N95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醫療必需品提供支持,紓緩本港醫療必需品緊絀的問題。
疫情的挑戰不容樂觀,本港沒有時間再猶豫研判,唯有爭分奪秒坐言起行,才能在疫情進一步惡化時,不至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