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多國學者發現蝙蝠體內含新冠病毒抑制劑

2020-04-01

香港文匯報訊 據澎湃新聞報道,昨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並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作者們表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該研究尚未經同行評議。

在論文中,作者們提到,2003年的SARS、2014年的埃博拉以及2019年末開始爆發的新冠肺炎均給世界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爆發。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周鵬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從免疫學角度來說,蝙蝠的免疫系統還是很獨特的,牠是唯一一個會持續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這種能力就造成牠很多基因和人或者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基因很多就是和抗病毒、免疫系統相關的。」

周鵬等人此前也證實,蝙蝠體內總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干擾素表達。干擾素是一個很關鍵的抗病毒蛋白,如果牠在身體中總是保持「低量」,就相當於動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護」的防禦機制。

成藥性良好 將進行臨床前測試

「我們現在初步的結論是牠的免疫通路會保持一定量的防禦狀態,但不會免疫過激。像人感染SARS等病毒最後會死於過度的炎症反應,但是蝙蝠的炎症反應和先天免疫不會過激,所以牠也不會受到損傷。」

據介紹,被列為有可能作為抑制劑的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產物,被作為抗生素候選分子用於抑制細菌的菌膜生成。令人欣喜的是,通過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研究團隊發現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而且抗病毒有效濃度遠遠低於細胞毒性濃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藥性。

據悉,研究團隊後續將在動物感染模型上進一步對carolacton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功能進行臨床前測試,希望能將其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早日推向臨床。MTHFD1相關的基因對病毒的影響及其藥物靶向的研究也有望提供更多的候選藥物分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