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逆全球化 防經濟民生幽靈

2020-04-02
■各地封城鎖國,將人與病毒的對戰演變成不同國家的對峙,儼如另一場世界大戰。 美聯社■各地封城鎖國,將人與病毒的對戰演變成不同國家的對峙,儼如另一場世界大戰。 美聯社

防疫變國民保衛戰 鎖國禁糧油物資出口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恐慌,越來越多國家閉關鎖國,限制醫藥、糧食等民生及戰略物資出口,依賴於人流、物流大融通的全球供應鏈遭重創,更令人擔心的是逆全球化的幽靈在徘徊,重塑最近數十年形成的世界經濟格局。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訪問的多位經濟學家均擔憂,疫情加速割裂全球化,國家邊界、主權、民族主義等概念被重新強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加劇了疫情的防控難度,也將拖累世界進入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讓世人警惕。■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馬翠媚、周曉菁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約五分之一人口處於封鎖狀況,處在生命與健康危機下許多國家倒向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歐盟內部恢復硬邊境,成員國相互限制出口甚而截留過境防疫物資。出於防疫及自保需要,各國紛紛出台限制出口的禁令,從口罩、藥品、呼吸機等緊缺的防疫物資,擴展到糧食、雞蛋等農產品(見表)。這一切都讓中世紀城堡生活的感覺更為逼近。

政客諉過於外 各國難合作

聯合國糧農組織擔憂,以鄰為壑的出口限制可能導致全球農產品供應鏈被打斷,加劇恐慌,引發糧食供求失衡、價格上漲甚至糧食危機。疫情下,供應鏈被中斷的不僅是農產品。全球範圍的封城、斷航、停工,令全球三大生產網絡均遭受重創。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尼布萊特(Robin Niblett)近日就預言,新冠疫情可能是壓垮經濟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那些因抗疫不力失分的政治領袖,很難抵禦諉過於外的本能,這將讓國際合作更為困難,紛爭更為尖銳。各國領導人和企業對全球產業分工與國家安全的重新權衡,更多國家會將核心物資供應放在國境之內,這情況下,世界要回復到此前互惠互利的全球化已經不可能。

「疫情加劇去全球化、去國際工序分工、去人際交流的衝擊,可能促進逆全球化進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全球供應鏈在過去貿易戰和逆全球化的情況下已開始轉變,新科技革命也推動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而疫情加速了最壞場景發生的可能性、複雜性和長期性。

供應鏈佈局 中國不是敵人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逆全球化導致新冠疫情與2008年次貸危機時期最大不同,目前缺乏了2008年各國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危機、加強政策協調商討的機制,當時G20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都積極參與。降息也無法緩解疫情,無法消除隔閡和逆全球化的趨勢。

「若逆全球化趨勢不改變,這次的動盪很難有穩定下來的堅實基礎。」巴曙松認為,往前看,歐美疫情擴散真正得到控制,能夠採取有效措施化解流動性風險,而且在抗疫和全球供應鏈的佈局上開始意識到中國不是敵人,並積極主動促成中美合作,才是此次疫情引發的金融經濟動盪逐步企穩的標誌性事件。

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受限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接受中新社訪問時預言,經濟全球化可能回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限的全球化」狀態,世界經濟回到經濟主權時代,各國把和自己國家安全和基本民生非常緊密的生產部門掌握在自己手裡。他認為,這對於解決各國經濟失衡是件好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研究員魏際剛也表示,疫情將加速全球產業鏈本地化、分散化、便利化,推動國家主義復甦。但這可能引起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減少、產能過剩、各國政策難以協同、經濟政治成本高等新問題,以及全球化支持下的美元流動性等都面臨新矛盾。

多國限制糧食、醫療等物資出口

限制糧食出口:

柬埔寨:從4月5日起,禁止白米和稻穀的出口,僅允許香米出口。

埃及:自3月28日起 3個月內停止豆類產品出口。

泰國:3月26日起暫停雞蛋出口7天。

哈薩克斯坦:自3月22日起限制11種農產品出口,包括麵粉、白砂糖、葵花籽油、葵花籽、蕎麥,以及甜菜、洋b、胡蘿蔔、土豆、白菜和蘿蔔等蔬菜。

越南:3月25日叫停簽訂新大米出口合同,6月15日之前儲存19萬噸大米和8萬噸稻穀。

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並會每周動態管理禁令中的產品清單。

藥品及其他:

歐盟:3月15日起,口罩、護目鏡等醫療物資出口到歐盟以外國家和地區必須徵得所在國家政府同意。

印度:3月3日起限制26種藥物成分的藥物出口,優先滿足國內需求。

日本、韓國、敘利亞、馬來西亞等:禁止出口口罩。

土耳其、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禁止出口口罩、防護社保、洗手液等。

◆製表:記者 海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