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以可持續措施贏抗疫持久戰勝利

2020-05-04

本港昨日錄得近半個月內第九次單日「零確診」,更實現連續14天沒有本地感染個案,防疫抗疫工作獲得初步成功。本港防疫成果來之不易,下一步有必要借鑒內地和部分海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在逐步放寬「限聚令」等嚴格社交限制的情況下,實施可持續的防疫措施。在防疫工作由阻擊戰進入持久戰的新階段,政府、商家和市民必須各自做好防護工作,政府更要為可能出現的疫情反覆做好應對預案。

新冠病毒絕大部分病例的潛伏期在14天以內,過去14天沒有本地感染,顯示本地社區傳播基本阻斷,但仍不能排除有個別沒有症狀的感染者存在。政府早前已經宣佈絕大部分公務員本周起恢復正常上班,對食肆、電影院、健身室等多個行業經營的限制措施,亦將在本周四到期。港大教授袁國勇認為「限聚令」可檢討放鬆,電影院可以在戴口罩的情況下重開,但酒吧等高危場所就要再想辦法加強防護。只要疫情不再次出現大規模爆發,本港防疫措施可望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解除,但過程中也需要邊解除邊觀察,不可能一步到位,商家也要持續做好衛生防疫措施。

事實上,今次新冠疫情,全球範圍內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包括「封關鎖國」、停工停市等等,相較而言,本港採取的限制性防疫措施已屬溫和。儘管如此,限制營業、限制出入境等防疫措施對經濟、民生影響極大,難以長期承受。限制性防疫措施的作用,應該是把疫情迅猛的勢頭按下去,為社會爭取時間,找到可持續的防疫措施。

如果說限制性防疫措施屬於強制的他律,那麼可持續防疫措施則更側重於自律和行為規範。以內地的經驗為例,雖然各地都已解除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但過程中各地亦是因地制宜、逐步放寬,更重要的是在放鬆限制措施的同時,持續提醒公眾增強個人防護意識,繼續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勤洗手。內地各省市已經恢復人員自由往來,但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政府仍呼籲多進行市內遊、減少外地遊。相反新加坡在第一波疫情受控後,卻由外勞引發第二波嚴重得多的疫情爆發;澳大利亞一些解封在即的地區又出現集體感染,都警醒本港要持續做好防疫工作。

應該說,在截斷病毒的本地傳播鏈之後,社會應該進入一個可持續的防疫新階段,由阻擊戰變為持久戰,而絕非不需要防疫。這種轉變是由政府他律為主變為個人自律為主,政府的角色由強制禁止為主變為宣傳教育和提供防疫協助為主,進一步加強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和防護手段。全社會仍然要靠政府、商家和市民合力做好衛生防護,直至研發出有效疫苗為止。政府計劃為全港市民派發可重複使用的口罩,正是為這種可持續防疫提供必要協助。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在全球很多國家仍然猖獗,本港仍然會有零星的輸入個案,特區政府更要為可能發生下一波爆發做好預案,確保能取得抗疫持久戰的勝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