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廠商二代:三頭「黑天鵝」 內外銷交困

2020-05-06
■ 手停口停,疫情之下,浙江蕭山某滌綸製絲工廠的女工正在趕工。 香港文匯報記者俞晝 攝■ 手停口停,疫情之下,浙江蕭山某滌綸製絲工廠的女工正在趕工。 香港文匯報記者俞晝 攝

「你別看我的工廠機器還在轟隆隆地運轉,趕的都是年前接下的訂單,3月份以來新訂單一張都沒有。」浙江杭州蕭山某滌綸製絲工廠的「二代」負責人陳先生苦着臉,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闡述了他面臨的困境。

疫情在全球蔓延,令外貿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陳先生所身處的紡織業受到嚴重衝擊。「2月份,拚命向客人證明,我們很好,不影響生意;3月份,不停跟客人確認,你們好嗎,單還下嗎,口罩要不要?」

23年前,陳先生父親成立了外貿工廠,主要是做拖車帶,當年的市場佔有率很高,頂峰時期年銷售額有5,000多萬美元。

單原料虧蝕幾十萬

兩年前,這位「二代」接班後本想大幹一場,卻接連遇到了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原油暴跌三場「黑天鵝」事件。

「滌綸是原油衍生品,原油價格暴跌導致滌綸的價格也直線下滑,去年我一萬多元一噸囤的貨,現在降至不到七千元了,僅手裡的囤貨就虧了幾十萬元。」再加上新冠疫情導致的國際物流價格上漲,每一個突發細節都在吞噬着原本就不高的利潤。

轉內銷遇水土不服

疫情之下,陳先生也試圖通過「出口轉內銷」來提高銷量,卻遇到「水土不服」:國外的車主往往會在汽車裡常備一條拖車帶,但國內的車主沒有這習慣,如果車子打不着火就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而保險公司則常常用鐵鏈而不是滌綸製絲材質的拖車帶來拖車。

陳先生無奈地說: 「疫情以來,我跟好幾家汽車經銷商溝通,想着哪怕是先免費提供試用,把習慣培養起來也好,但這也很難,因為現在的汽車不太賣得動。」為此,他打算先把手中的訂單趕完,再視情況決定是否「保住現金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