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內地城市的街道或餐館酒店門前,時常可見一類人群:他們頭戴安全頭盔、身穿反光馬甲、身背雙肩背包、腳踏摺疊電單車,時刻關注着手機上的信息敏捷接單,為酒後的客人代駕轎車回家,收取代駕費用。30歲出頭的王師傅便是內地某專業代駕公司的駕駛員,入職3年、原本收入不菲的他,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生意也大受影響;雖然當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但代駕業務仍減少三分一,行業重新興盛仍需時日。■文 /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本來可以在手機App上搶到客人下的訂單,再在限定時間內前往指定地點代駕,但業內大多司機仍選擇在餐館酒店、酒吧歌廳等場所蹲守,為的是客人需要代駕時,可以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務;儘管客人可以面對面地召喚代駕,但司機們也會熱情指導客人通過公司的手機App下單。通過正規的公司平台,服務更為規範,一旦代駕中出現糾紛也能更好地解決,保證客人、公司、司機三方的權益。
夜晚生意佔98% 停市打擊大
這天晚上9點許,王師傅在昆明月牙塘公園大門一側的某酒店,接到了他當日晚間首單代駕生意。徵得車主同意,王師傅打開後備廂,仔細鋪上墊子,將自己的摺疊電單車、頭盔和背包放好,禮貌地徵詢車主意見後,按照約定的行車路線上路。40分鐘後,王師傅將客人安全送抵,停車就位、指導客人在App上付費後,取出自己的摺疊單車,禮貌地告別客人,繼續到附近的餐飲酒店蹲守。據其經驗,當晚還可再接一單代駕業務,就將轉入其「下半場」業務。
王師傅介紹,業內通常將每天夜間的業務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通常為朋友聚餐或商務宴請的酒後代駕;而下半場則為酒吧、KTV等娛樂場所的酒後代駕;「夜間的接單量佔了代駕業務的極大部分。」王師傅的說法得到了《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的證實,2017年8月,清華大學法學院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佈的《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分析認為,酒後代駕仍是用戶最大的使用場景,佔比為97.8%。
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代駕在日間仍有業務,諸如二手車交易送車、代客戶接送車輛保養維護等,也是王師傅的業務範圍,而零星的工作勞累、商務接送、接送家人等代駕需求,王師傅同樣也能接到單。
一線城市代駕收入逾萬元
三年前,王師傅一家3口從靠近中越邊境的小城來到省城工作和生活,妻子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勞累的丈夫,全家的經濟來源完全靠王師傅的代駕。好在從事代駕業務原本收入不菲,雖然住的是租來的住房,一家人倒也生活無憂。《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全職代駕司機全國平均月收入已達6,957元(人民幣,下同),大幅超過當地平均水平,北上廣深杭等一二線城市的全職代駕司機收入更是過萬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王師傅代駕業務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餐飲、娛樂行業停業,人們被隔離在家中而減少了出行,代駕業務像被踩了剎車,一落千丈!」回憶剛剛過去的那段最嚴格措施控制疫情的日子,王師傅仍「心有餘悸」。
「好在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隨着應急響應級別降低,餐飲行業恢復堂食,人們的聚會逐漸增多,代駕業務也隨之增加,王師傅將其當前業務的恢復喻為「減速上坡」。疫情前其每天夜間的上下「半場」分別可接3-4單,現在每天每「半場」僅能接2-3單,業務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為客戶撲口罩 積極儲人脈
應對疫情下的業務量銳減,王師傅稱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不過,只要人勤快、服務好、注意積攢人脈,也可以接到一些業務,不至於「手停口停」。
疫情襲來時,正值春節前夕,王師傅帶着一家人回到了家鄉。由於靠近中越邊境,在省城現口罩荒的時候,其家鄉仍能由各種渠道採購到越南生產的口罩。王師傅聯繫省城的部分代駕客戶,了解到他們有口罩需求,自駕車送來了一批,為客戶解了燃眉之急。雖然每包50隻裝的口罩僅有50元的利潤,但他更看重的,是人脈的拓展。這些客戶將口罩派給親戚朋友時,往往也會分享他的聯繫方式,告訴他們有口罩需求和代駕需求時,可以直接聯繫他,王師傅認為「無形中又為我拓展了新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