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中國「天眼」探測到河外星系中性氫發射線

2020-07-03
■2020年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資料圖片■2020年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昨日消息,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程誠等科研人員利用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19波束接收機,對一批低紅移恒星形成星系樣本中的4個星系進行先導觀測,成功探測到3個星系的中性氫發射線。

這項重要天文學研究成果論文已被國際天文學權威期刊《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通信》(A&A Letter)接收,也是FAST公開發表的觀測結果中第一次明確探測到銀河系外星系(河外星系)的中性氫發射線。

或助暗物質研究

FAST是當今世界上口徑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天文射電望遠鏡,河外星系的中性氫觀測是FAST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在此次觀測過程中,FAST僅用5分鐘曝光時間即探測到河外星系的中性氫信號,展示出極高的靈敏度。

程誠介紹說,作為星系的原初氣體成分,中性氫是星系中分布的最延展的重子物質結構,星系的一氧化碳(CO)譜線的輻射則主要來自星系中心區域,因此藉助中性氫和CO這兩種譜線速度和流量分布,科學家可以估計不同半徑處的星系動力學質量,進而研究星系的重子和暗物質的分布。

FAST最新觀測到的中性氫譜線數據估計得到的星系動力學質量比觀測到的重子質量高一個量級,而此前通過CO譜線估計得到的星系動力學質量和重子質量非常接近。「這一結果表明我們有可能藉助中性氫和CO譜線的觀測數據來研究星系的暗物質分布。」

程誠表示,儘管此前已有大量多波段觀測數據,但為了研究星系的轉動速度、中性氫質量和尺寸、星系暗物質比例等課題,仍然非常需要中性氫的觀測,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課題組正計劃申請更多FAST觀測時間,對成功探測到中性氫發射線的河外星系樣本進行更多觀測研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