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三波新冠疫情持續擴散,最新情況是首次出現醫院院內的感染個案,到昨日夜間有三名伊利沙伯醫院同一個病格的病人確診染病。醫院是病毒散播的高危場所,出現院內感染,顯示醫院處理高危人群的程序不夠嚴謹。公立醫院是本港防疫最重要防線,醫管局和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調動更多資源彌補防疫資源不足的短板,保障公共醫療系統不會大規模失守。
一名確診的伊利沙伯醫院92歲病人,早前與她對面床的一名77歲病人以及另一名同病格的病人均告確診,極有可能是院內感染。出現院內感染,是因為現時很多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初時沒有明顯病徵,求醫時並非因為感染疫症而住院,被編配到普通病房而非隔離病房,導致病毒在病房內傳播。
從專家意見看,現時醫院防疫存在多個漏洞。首先是入院檢測排查工作不足,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警告,醫院必須在病人入院把關的工作做得更嚴謹,對更多病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排查出潛在病患;其次是病房的共用醫療器材和共用空間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需要加強清潔或採用更多一次性器材;再次是不斷有醫護或支援服務員工的家人受感染,有機會將病毒帶入醫院。
汲取其他地方的經驗,醫院是疫情傳播的高危場所,由於人群密集、病患眾多,一旦病毒在醫院傳播,交叉感染的速度和規模可以很驚人。例如92歲婦人12日入住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後確診,同病格的9人都需要檢疫,另外有35名醫護也需要醫學觀察。醫院的防疫控制做得不好,防控風險更大,後果不可低估。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反映病毒社區傳播廣泛,不同個案透過不同渠道進入醫院,對醫院交叉感染造成「大威脅」。一旦醫院出現疫情爆發,難免加劇社區傳播。同時因為醫護要檢疫,也會令本已緊張的醫療人手問題雪上加霜,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削弱防疫能力。
因此,當局必須對醫院內部感染風險問題高度重視,醫管局須盡快查清病毒傳染路徑,要求各醫院採取更積極的措施檢測、排查入院病人,包括擴大對疑似病症或來自高危地區病人的檢測規模,加強醫護的防範措施;特區政府需調動更多資源支援公立醫院。參考內地和海外的成功防疫經驗,一旦病例急速增加,有必要設置專門的臨時隔離場所收治疑似病人。雖然本港現階段疫情未至於嚴重到這種程度,但政府應未雨綢繆,積極考慮徵用酒店、度假村等設施,構建類似內地的方艙醫院,以作臨時隔離、輕症治療的防疫場所,防止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的最不理想情況。
特區政府日前宣布,外聘私營檢測機構擴大檢測能力,為善用社會資源支援抗疫,邁出防疫重要而正確的一步。工聯會昨日會晤特首林鄭月娥,建議特區政府主動聯絡中央,支援本港進行全面檢測,以識別隱形患者,截斷社區傳播鏈。本港正面臨最嚴峻的抗疫挑戰,現時必須把防疫作為最重要的施政工作來抓,調動各方資源,包括繼續請求內地資源的支持,盡最大努力把疫情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