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防範新冠病毒,除了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外,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與廣州疾控中心、湖南疾控中心、東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等,深入分析廣州、湖南及鑽石公主號三宗群組感染個案,發現在室內空氣流通欠佳的情況下,有人與隱形患者相距9.5米,其間彼此幾乎沒有近距離接觸,但也被染疫,顯示通風系統差,儼如與病毒「零距離」接觸。李玉國教路說:「若你能在遠處聞到別人的氣味,這可能表示空間內的通風不足,就要小心。」
研究團隊對今年1月廣州餐館的集體感染事件進行分析,事件中三個互不相關的家庭在一家餐館用餐,其中一個家庭坐在中間餐枱,席上一名成員相信是源頭患者,播疫予左右兩枱的食客,與源頭患者相距最遠、4.6米的食客也中招。
另外一宗群組個案是湖南巴士感染個案,一名年輕隱形患者由長沙回鄉並先後乘坐兩輛巴士,第一程長途大巴,車程約3小時20分,車上其餘46人(乘客和司機),有七人被感染。第二程小巴,車程約一小時,其餘的17人(乘客、司機和售票員),有兩人被感染。坐得最遠的感染患者與該青年更相距9.5米。
李玉國說:「這些個案的患者其間幾乎沒有近距離接觸,除了空氣傳播這個可能性,實在沒有其他傳播途徑可以解釋這種比較遠距離傳播的現象。」
通風量不足 增感染風險
他解釋,患者呼氣時,射流中的液滴濃度會不斷被空氣稀釋降低,但在通風量不足的情況下,增加周圍人感染的風險(機會性空氣傳播Opportunistic Airborne)。而當室內通風量夠大,病毒量較快被稀釋,發展成遠距離空氣傳播的風險相對較低。
研究團隊推測,每人每秒八升至十升的通風量,或足以把遠距離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減至較低。
團隊建議,任何形式的室內社交聚會都應避免在欠缺有效通風系統的場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