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盼承傳招牌 讓茶客有歸屬感

2020-08-11
■ 在第三波疫情爆發前,記者到倫敦大酒樓採訪,當時人流已大減,新一輪疫情發生後,更暫停營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在第三波疫情爆發前,記者到倫敦大酒樓採訪,當時人流已大減,新一輪疫情發生後,更暫停營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上世紀香港湧現許多傳統中式大型茶樓,如今卻大多已被不少連鎖飲食集團,甚至快餐店淘汰。開業於1979年7月31日的倫敦大酒樓,高峰期曾有五六間分店、多達逾千名員工,現存唯一一間位於旺角彌敦道的倫敦大酒樓並非最老的老店,而是於1994年開業,但規模不小,共有三層、佔地五萬呎,最多可筵開180席。

蘇萬誠慨嘆經營困難,亦難與酒店競爭,惟倫敦大酒樓一直堅持多年來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最重要是人情味,不論主僕之間抑或與顧客間,都洋溢一片人情味,他並希望能一直傳承下去。

他憶述,當年二十出頭便跟隨姐夫及外父到倫敦大酒樓打工,主要負責收貨及採購的工作,「乜都幫吓手」,之後還接手經營。在行內打滾多年,但內心的一團火始終如一,「中式酒樓與西餐廳的最大分別在於,中式可以天天去食飯或去飲茶,但西餐不會天天吃,我們希望客人來到有歸屬感,這是連鎖酒樓集團做不到的。」

他指出,縱然一直保持幹勁將酒樓經營下去,但承認要再次擴張卻十分困難,只有「做得一天得一天」,「從前許多大規模傳統中式茶樓都被酒店取代了,因酒店有商場、餅部、西餐、宴會等許多項目,利潤亦較高,例如一圍酒席收取一萬元,同樣質素我們收費只四五千元。我們的經營很被動,但卻有責任承傳下去。」

薄利多銷 絕不變質

蘇萬誠所指的傳承,除了是酒樓的招牌,更重要的是食物的品質,「不能變質。」他指出,過去一直承傳上一代薄利多銷的經營成本,即使物價上漲也沒有加價,現時的利潤比疫情前更低,但也堅定不移。

他強調,一定不會「搵快錢」,但慨嘆確實有許多人急功近利。

正是因為倫敦大酒樓的食物有品質兼酒樓充滿人情味,平日茶市約70%都是熟客,晚市也有50%熟客。疫情期間,更有不少茶客向酒樓夥計贈送口罩,足證人情味之濃。

蘇萬誠又提到,夥計之中一做幾十年、一直做到退休的大有人在。雖然俗語有云:「魚唔過塘唔肥」,但他指夥計做做吓「跳槽」的卻不多,且洋溢一片溫情。

他說:「我與夥計之間全無代溝,他們有些更在休息日帶同一家人來吃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