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專注發展敢為天下先 深圳40年成就啟示香港

2020-08-26

40年前,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揚起改革開放的浩浩風帆,憑「摸着石頭過河」的智慧、「殺出一條血路」的闖勁,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深圳堅持「不爭論」、集中精力謀發展,敢為天下先、勇於變革,大膽創新創業、實現超越式高質量發展,城市管理更趨科學化人性化,為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扮演好先行者、試驗田的角色。深圳的成功,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啟示,港深優勢互補、共贏合作,一定可以深化、豐富「一國兩制」發展的創新實踐。

深圳的發展,首先得益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糾纏無謂的意識形態爭論。40年來,深圳在制定和實施各種改革方案時,敢於突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傳統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束縛,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歷史緊迫感和務實精神,專心致志、凝神聚力,避免了各種干擾和虛耗。這是造就「深圳速度」的最根本原因。

深圳敢闖敢試、突破陳規陋習,以勇氣和智慧創新路 。深圳第一個打破「大鍋飯」工資制度,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率先進行國企股份制改革,率先進行物價體制改革試驗,率先借鑒香港土地制度的管理經驗,敲響新中國土地拍賣的「第一槌」。深圳在推行重大改革時,中央並沒有提出具體要求,都是深圳根據現實需要,主動提出改革方案,大膽闖大膽試,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後,深圳在建設前海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重大發展戰略上,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用實實在在的改革實踐,向全國提供更多可複製借鑒的經驗。

深圳以創新建設作為「火車頭」,實現超越式的升級轉型。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到與香港合作的「前店後廠」模式,再到創新科技中心城市,深圳持之以恒改革人事制度、工資制度、企業運作機制,政府直接提供住房、稅務的優惠,吸引大量資金、人才湧入深圳,營造包容開放的社會氣氛,讓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大展拳腳。如今華為、騰訊、華大基因、比亞迪、大疆等科技巨頭,成為世界舞台閃亮的「深圳名片」,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等多層次融資市場布局,形成開放、包容、奮進、富有成效的市場機制,為深圳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動力,令深圳成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最具創新力城市」、「最適宜海內外英才創業拓展的活力之都」。

深圳曾向香港拜師,學習香港的社會服務、電子政務,發展自己的社會組織、建立社工隊伍,創建電子政府。近年深圳積極推進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公共服務等重點工程,目前深圳全市95%以上的個人事項和70%以上的企業事項實現了電子處理,港人在深圳辦理各項事務更便捷,更對深圳的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深感折服。今年抗擊新冠疫情,深圳應對措施快速有序,信息公開透明,更成為城市科學管理的示範。深圳啟動大數據進行實時的宏觀態勢分析,對市民、赴深人員的去向進行預測預警,檢測、隔離都有防疫工作組全程跟隨協助,防疫既嚴格、全面、徹底,又注重提供貼身服務,既迅速控制疫情,也讓市民生活維持正常。

改革開放40來,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為深圳輸送了大量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帶動了深圳經濟的快速發展。2018年,深圳GDP一舉超越香港,港深合作也備受關注。 目前深圳的境外客流、投資大多仍由香港進入;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但缺乏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土壤,深圳正好填補香港的不足,將科研成果市場化,兩地創科合作空間巨大;深圳鼓勵創新發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保障知識產權、尊重契約精神,香港成熟健全的專業服務,可向深圳提供借鑒和支援;深圳市場空間廣、機遇大,港深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合作大有可為。 

展望未來,港深互相借鑒、加強融合,進一步在改革開放中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一定可以分享更多改革開放的紅利,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