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硯山縣:收租打工自種 農戶多路增收
「流轉10畝土地,每年獲得租金1.28萬元(人民幣,下同);在基地做工,每天可得100多元;今年自己種的馬鈴薯賣了近5萬元。」算起增收賬,黃澤蓉臉上笑得很燦爛。她曾是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平遠鎮差黑村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利用起冬閒土地、跟隨合作社種起了冬馬鈴薯,便摘掉了貧困帽。
針對冬春乾旱的氣候特點,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的硯山縣引進種植大戶示範高效節水栽培技術,引導農戶流轉土地,在原有種植作物的基礎上,增加種植冬馬鈴薯。僅黃澤蓉所在的差黑村,已發展到12,000畝。全縣與黃澤蓉一樣的165戶建檔立卡戶僅種植冬馬鈴薯,實現戶均增收1.91萬元,一舉實現脫貧。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樹勇、譚旻煦 雲南硯山報道
又是一年豐收季,硯山差黑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忙荓N收穫機翻刨出的馬鈴薯除根、分揀、裝箱,裝上開到地頭的貨車上,直接運到東南市場。
黃澤蓉一邊忙碌,一邊盤算自己種植的10畝冬早馬鈴薯的用工需求和分工,臉上不時泛出笑容,似乎已胸有成竹。
昔種烤煙粟米產值不高
30歲的黃澤蓉與丈夫正值當年,兩個壯勞力打理30畝土地,理應糊口無虞,但當地以種植烤煙、玉米為主,產值並不高。黃澤蓉說,如果風調雨順,每畝烤煙產值雖可達萬元,但成本也不低,「薄膜、煙苗、農肥、農藥等都需要投入,種植、收穫等環節還需要僱工。」玉米產值更低至每畝200元。30畝烤煙與玉米的收入,攤在一家六口人頭上,拉低了人均收入,成為建檔立卡戶,黃澤蓉自覺臉上無光。
每到冬季,當地進入農閒,土地閒置,黃澤蓉與丈夫上有兩位老人要照顧、下有一雙幼子要撫養,難以抽身外出務工。眼看同村年輕人外出務工漸漸富了起來,被困於土地上卻有力使不出的黃澤蓉夫妻,增收渠道狹窄,時常愁容滿面。
2017年,硯山縣農科局引入冬馬鈴薯種植大戶,流轉土地發展種植冬馬鈴薯,黃澤蓉所在的差黑村因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被選定為硯山最大的種植基地。黃澤蓉流轉了10畝土地,獲得了一筆土地租金收入,按照每年每畝增長40元的約定,今年土地租金為她家增加收入1.28萬元。
種植基地打工掌握技術
不僅如此,農閒時節,黃澤蓉與丈夫還在冬馬鈴薯種植基地務工,每人每天可得報酬100元-120元。儘管黃澤蓉夫妻家有老人與幼子需要照顧,但土地有租金、務工有薪酬,讓他們成為當地的「新型農民」,也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在馬鈴薯種植基地務工的日子,每個環節都有技術人員悉心指導,黃澤蓉很快掌握了馬鈴薯種植技術,「一個種薯有幾個芽,就剖為幾瓣下種。」
去年冬天,黃澤蓉與丈夫合計,採收烤煙與玉米後,利用冬閒土地種下了10畝冬馬鈴薯,利用在種植基地學到的技術,並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用上了起壟雙行膜下滴灌技術,每畝產量達2噸左右、畝產值達到5,000元。
黃澤蓉認為,自己首次種植冬馬鈴薯尚缺乏經驗,未來還有提升空間。種植基地和種植大戶的產量更高,令她看到了希望;而政府主導的窯水工程改善了灌溉條件,也令她對提高產量與產值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