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支老槍還原微觀戰史(上)
在嚴格按照規定和規範進行去功能化處理之後,一批來自德國、美國、日本和西班牙4國共12支老舊軍(警)用制式原型手槍,如今唯一的「功能」或身份,謂之「藏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戰史專家余戈,從朋友發來的微信圖片上,很快辨認出這12支手槍中幾種稀有的品種,並在照片上畫了三個橢圓形紅圈後,回傳並回信說:「德國『魯格』炮兵型手槍,難得!小『南部』式手槍,『南部』九四式手槍,都是少見的品種。」
現珍藏這批特殊藏品的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表示,在完善資料和展示方式方法的前提下,將擇機面向公眾開放,旨在以特殊藏品的方式,還原這批老槍背後的微觀戰史,並勾勒其間的國共風雲。■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亞明
作為藏品的這12支老舊原型手槍,如今正靜靜地置身於貴州省博物館為之特別定製的保險櫃裏。人稱「飛館」的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坦言:「這一批老槍的入藏,雖然不能與專業且專門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相比,數量上也不能跟上海市博物館相比,但除此二者,該批槍械的館藏藏品,在已知的全國博物館譜系中,則屬毫無疑問的佼佼者。」
曾浸染烽火硝煙的武器
在成為貴州省博物館的藏品之前,這批老槍的最後一個身份,是貴州省體育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射管中心)的射擊訓練代用槍械。不過,作為射擊訓練槍械,已經是這批老槍一個很久遠的記憶了。在有了專業的射擊運動訓練用槍之後,這批老槍其實已經在射管中心的倉庫裏,靜靜地躺了好多年了。
射管中心的前身是貴州省軍體校,軍體校的「東家」是貴州省軍區。了解中國軍史即可知道,貴州省軍區前身為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所轄第17軍。在完成當年解放貴州、剿匪等歷史使命後,第17軍番號奉命撤銷,組建貴州軍區。後來,貴州軍區改稱貴州省軍區。毫無疑問,由貴州省軍區移交給省軍體校的這批老槍,在成為射擊運動訓練代用槍械之前,是浸染烽火硝煙的戰爭武器。
作為武器,這批老槍的最後一個「東家」,當然就是貴州省軍區。在屬於二野5兵團第17軍之前,這批老槍應該還有另外的「東家」。不過,這些更早「東家」的身份,至今仍撲朔迷離。
好在,發送微信圖片給余戈的朋友,是遠在貴陽的余岸木。正是余岸木,在別人尋找這批老槍更早的「東家」中斷的地方,借助史料,還原了一段微觀戰史之國共風雲。相信這些更早的「東家」,就是其中的風雲人物。
抗日正面戰場的「駁殼槍」
作為資深軍迷和貴陽日報傳媒集團原主任記者,余岸木以貴州省博物館志願者身份,全程參與了這批老舊手槍的徵集工作,見證了這批老槍從武器到藏品的全過程。在這12支世界名槍中,有兩支就是品相完好的「毛瑟」手槍,中國軍民冠以「駁殼槍」、「大肚匣子」、「二十一響」等別稱。
余岸木發現,這批「毛瑟」原型手槍在中國成建制的裝備對象,首先就是國民革命軍嫡系部隊。他同時發現,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當時同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的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沒有得以成建制裝備這批「毛瑟」原型手槍的任何記錄。一個幾乎沒有疑問的推斷是,這兩支我們今天看到的「毛瑟」手槍,顯然是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從「國軍」手上繳獲的。
余岸木發現,「毛瑟」手槍其實遠在清朝末期就來到中國了,以後一直沒有中斷過進入中國的腳步。但在此之前,都是以各種非正規渠道零星引進。在研讀由軍事科學院郭汝瑰、黃玉章主編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上、下冊)這部書時,余岸木發現,抗戰前夕,國民政府對外購買的軍火,來自德國的佔到了八成以上,所需款項則主要以中國向德國出口鎢砂抵償,頗有「以物易物」意味。在從德國進口的林林總總的武器裝備中,這款品牌名為「毛瑟」的手槍,以威力大、適宜於近距離衝鋒作戰等顯著特點,一次性地裝備到國民革命軍多個整編師,並配備到團、營、連等中、初級一線軍官。這種「毛瑟」手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中大顯神威,並被冠以中國化的「駁殼槍」、「大肚匣子」、「二十一響」等通俗名稱。時至今日,中國民眾仍普遍熟知。毫不誇張地說,「毛瑟」手槍或曰「駁殼槍」,已經成為中國向德國購買的武器中的「明星」。
閱讀歷史之線索
余岸木籍貫湖南望城,在貴陽生長、工作以至榮休。他欣慰地發現,當年裝備了「毛瑟」手槍的國民革命軍數個整編師當中,就包括以貴州籍官兵為主體的國民革命軍第102師。據後來升任該師少將副師長兼代理師長的顧維漢將軍之子顧澤仁介紹,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後,9月份,已征戰江蘇無錫一帶的第102師所部奉第三戰區長官部命令,乘軍列開赴上海,先是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後又浴血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萬家嶺戰役、四次長沙會戰等戰役戰鬥,直至抗日戰爭最後勝利。
顧維漢係貴州黔東南榕江縣寨嵩鎮人。生於1911年,八歲讀私塾,十五歲棄學伐木,撐船,放排,幫助維持家庭生計。 1930年,顧維漢考入國民革命軍第25軍教導大隊,1932年畢業,任第25軍少尉副官,1934年升任連長。1935年,任102師607團2營5連連長。在淞滬會戰之後的八年抗戰中,顧維漢一直在一線作戰。從連長、副營長、營長到副團長,最後官至少將副師長兼代理師長。顧維漢本人是否佩用過「毛瑟」手槍,已無從查考。但毫無疑問,包括顧維漢在內,參加過抗戰正面戰場英勇殺敵的貴州籍官兵,「毛瑟」手槍或曰「駁殼槍」,正是其衝鋒陷陣的利器之一。
由余岸木特別撰文評介的余戈「微觀戰史」文學作品《1944:松山戰役筆記》一書中,余岸木也有類似的發現。該書所記載仰攻據守松山多時日軍的中國部隊,正是由國民革命軍第11和第20集團軍及直屬部隊共16個師為班底,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為衛立煌。其中第20集團軍屬下第8軍,大多是被稱為「草鞋兵」的貴州籍官兵。正是這樣一支倉促裝備了美國軍械,但依然穿着草鞋的部隊,擔任了「十戰松山」中第二至第十次戰鬥,並取得最終勝利。而衛立煌的副官黃仁宇,後來成為以研究「戰壕真實」為起點、忠實記錄「滇緬之戰」的著名歷史學者,其歷史研究方法,甚至給今天的余戈諸多啟發和借鑒。不過,這是後話。
「毛瑟」手槍的威力到底有多大?這從該款原型槍被中國兵工廠大量仿製可以得到佐證。「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上海兵工廠、太原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和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建於太行山深處的黃崖洞兵工廠,新四軍軍部軍工部設於江蘇蘇北鹽城一帶的兵工廠等,也都曾批量仿製過『毛瑟』手槍裝備部隊,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余岸木說。
正是因為有了包括《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1944:松山戰役筆記》在內的一大批抗戰史研究成果,使今天的人們,終於知曉了全民族抗日戰爭全景圖,應該包括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是有了這種雍容的視野,中華民族的政治文明進程,才會在這種理性、大氣的史實確認和史識深化中,變得如此可觸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