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廣西台籍教師 讀懂精準扶貧

2020-10-03

調研民族地區旅遊開發 直擊綠水青山變身財富

伴隨跨省旅遊解禁,以梯田景觀著稱的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逐漸熱鬧起來,三三兩兩的跨省旅遊團大巴在景區間穿梭。從台灣到廣西師範大學任教兩年有餘的王孟筠格外關注這堛滷〞p,因為一年前的暑假,王孟筠作為指導老師帶領同學前往剛剛脫貧的龍勝各族自治縣進行社會實踐調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思考,這位「80後」台灣青年第一次對「精準扶貧」有了直觀的理解。■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 廣西桂林報道

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龍勝各族自治縣,以梯田農耕文化、民族文化為核心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從「綠水青山」中挖掘出了「金山銀山」,並於 2019年4月順利脫貧摘帽。

區域差異決定政策差別

「來大陸之前我對扶貧毫無概念。」政治學專業畢業的王孟筠坦言,台灣並沒有類似大陸這樣的扶貧政策,所以直到自己親自參與扶貧課題《協同治理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精準扶貧研究--以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三個鎮為例》的調研,她才真正了解到,因為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大陸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扶貧政策。

王孟筠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與其說她是指導老師,整個暑期社會實踐過程,她倒更像是一個學生,收穫很多新知識。令她印象最深的便是作為調研對象之一的白面瑤寨。當地政府把地理位置相對集中的村寨組成旅遊聯合體,打造「一村一品」旅遊格局。得益於此,白面瑤寨雖不在核心景區,卻能依託龍勝溫泉黃金旅遊線,開展民族演藝體驗等旅遊活動,紅瑤婦女們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創造出旅遊脫貧的新生活。「以前我們村寨窮得沒飯吃,只能喝西北風,所以寨子叫『北面瑤寨』;後面旅遊讓大家生活富裕了,家家戶戶都不缺白麵吃了,才改名叫『白面瑤寨』。」白面瑤寨婦女主任龍回娟說道。

不過王孟筠和同學們在調研時也注意到,龍勝一些少數民族村寨的旅遊開發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以我們調研的白面瑤寨為例,該地村民的旅遊收入遠大於種田收入,在突發災害後,旅遊公司撤資,景區門票停收,遊客變少,村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在王孟筠看來,像白面瑤寨這樣的貧困村雖已獲得發展,但其因經濟基礎薄弱,和發達地區相比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會顯得更脆弱。

為此,師生們在最後形成的調研成果報告中也提出,建議當地官方可考慮建立專門的旅遊扶貧機構,加強旅遊扶貧監管。「通過調動政府、企業、貧困人口、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合作與配合,可以形成由政府管理、企業自律、社會監督、法律強制、貧困人口參與等方式相結合的監管體系,為旅遊扶貧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護綠有成促成生態遊

「如果說第一桶金是金礦,那麼旅遊業就是大寨村的『第二桶金』。」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潘保玉說大寨村旅遊業的發展,正是習總書記那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實踐。潘保玉回憶說,過去因長期貧困,大寨村幾座山頭植被曾被破壞殆盡,當地政府引導當地龍頭企業對梯田景區進行整體包裝,統一管理運營後,大寨村黨支部以保護梯田為前提,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民族生態旅遊。「當時全村老少出動種植了幾十萬棵柳杉,現在山上成片的樹林已經鬱鬱bb。」

據了解,2014年以來,龍勝各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努力構建生態功能區》決議,關停並轉移了70多家木材加工廠,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未批准過雜木林砍伐指標。不僅如此,龍勝對全縣所有水電站生態流量實行嚴厲整治管理,2015年9月1日起,為有效保護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全縣所有河道禁止採砂挖石。目前,龍勝已形成政府主導、群眾自覺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旅遊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寨村便是龍勝生態旅遊開發的一個成功縮影。據悉,目前大寨村280戶家庭就有166家旅館,每家旅館年收入都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