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沙埔濕地 保育與發展共存

2020-10-16
■Park YOHO位於沙埔濕地旁邊,是全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發展的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倫樂 攝■Park YOHO位於沙埔濕地旁邊,是全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發展的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顏倫樂 攝

全港首個私人管理濕地 運作5年生機盎然

本港濕地生態價值高,然而不少濕地卻因缺乏管理而逐漸荒廢,造成生態破壞。其中沙埔濕地亦曾經遭此一劫,2000年曾為一片富饒濕地,但2011年因水道淤塞,加上缺乏管理被非法傾倒等,濕地被破壞得體無完膚。後來有發展商嘗試以私人管理方式將濕地進行保育,成為香港首例,運作5年後,濕地再次煥發生命力,物種激增逾倍至180種,成為不少近危物種的安樂窩,更為不少雀鳥、候鳥提供一個健康棲息之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大自然會告訴我們做得好還是不好。」記者當日到訪這個濕地,最印象深刻來自濕地導賞員Sunny的這句話。保育濕地,一直印象是政府或環保團體的工作,由發展商負責保育,不少人會抱懷疑態度,但發展商用實例證明了他們也能做好保育工作。這片毗鄰住宅的5公頃土地,由一片荒地修復到充滿生命力,證明了發展與保育可以並存的可能性。

保育費僅佔管理費2%

濕地位於住宅項目Park YOHO(3,128伙)旁邊,是首個結合濕地保育及住宅發展的項目,2018年獲得「2018香港規劃師學會年度大獎」優異獎。你可能會問,住戶要承擔管理濕地的責任,管理費豈不是很貴?發展商新地高級策劃經理(工程管理)張展鴻給出了答案:「只佔管理費1%至2%。」

他直言,當日修復濕地就想到管理費問題,因不想濕地加重住戶管理負擔,因此在設計濕地及維護上會盡量做到自然生長,他們則主要作為監察角色,包括監察水質和物種,並每4個月做一次報告,日常維護只須清除入侵性植物。

聘專家還原濕地生態

如何做到自然成長?這要從沙埔濕地的歷史說起,原來這埵b六十年代曾經為一片稻田,八十年代農地被荒廢,但低窪地勢下土地自然形成一片鹹淡水濕地,就連近危的蜻蜓物種「廣瀨妹蟌」都曾居住於此。可惜十數年前,水塘被村民非法傾倒填平,甚至存放廢車廢零件等,原本流經此處的水體消失無蹤,土地乾涸,活水變成死水一潭,濕地被破壞得無以復加。

有見及此,發展商向城規會爭取發展土地,並力爭保育這片濕地。雖然土地並非位於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內,但因為私人管理濕地的模式創新,申請發展亦花了十多年。地皮最終於2011年成功獲批並換契,2014年隨即展開保育工程。他們坦言,希望這個項目可以展示發展與保育可以並存的同時,亦為日後同類個案作出示範。

為了保育濕地,發展商當初請來保育專家Paul Leader來還原濕地,最終團隊清走淤泥,挖深底層,又重新修建水閘,鋪設多條管道,讓來自后海灣的海水及雞公嶺的水流,通過潮水漲退流入濕地,再用泥搭建或堆高圍繞濕地的塘壆,以控制濕地水位的高低。整項濕地保育工作於2015年完成,沒多久濕地生態已自然修復,不少物種重返濕地生活。

「明星物種」成樓盤賣點

5年過去,今天土地上的物種足足較一開始翻了一倍有多,現時有180種,包括魚類、雀鳥、青蛙、爬蟲類、蝴蝶、蜻蜓科等,每年更成為不少候鳥棲息地,而被形容為這片濕地的「明星物種」、一種只能居於鹹淡水域的近危物種「廣瀨妹蟌」亦再一次返回家鄉,由於其背部有四個白點,又有「四筒」的綽號,亦有人稱其「阿妹」。

Paul Leader以「健康濕地」來總結濕地現況。張展鴻憶述,當初曾有環保團體建議不要發展這幅濕地,亦被質疑保育技術、濕地保養等問題:「但今次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發展,土地只會一直惡劣下去。」他笑說:「這種模式真的很難讓所有部門都批准,所以我們成功之後都鬆下口氣,現在相隔幾年仍然可以好穩定,仲成為樓盤賣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