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推針對性援助 保打工仔生計

2020-11-05

「保就業」計劃秘書處昨日公布第四批領取第二期工資補貼的僱主名單,至此,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合共向約13.5萬名僱主批出合共近370億元補貼,承諾受薪僱員人數約156萬名。但這種普惠的「保就業」計劃到下月就結束,申請過補貼的僱主將可重啟裁員減薪。在新冠疫情持續的情況下,旅遊、航空、餐飲、酒店等重災區面對極大裁員壓力,政府必須及時推出針對性的措施,為深受疫情打擊的行業和打工仔提供基本保障,協助他們渡過難關。

為幫助企業在疫情影響下不大幅裁員,政府在過去半年推出兩輪「保就業」計劃,代企業支付一半員工薪金,以解燃眉之急。計劃由5月起共推出兩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明不會有第三期,意味着曾參與計劃的企業,可在12月起恢復裁員減薪。有調查顯示,3成半人認為自己未來半年會面臨裁員減薪,年輕人之中更有超過4成擔心被「炒魷魚」。

「保就業」計劃為及早紓困救急,採取簡單的「普惠」原則,對所有僱主開放申請,審批也較寬鬆,兩期共花費800億元公帑。這種「普惠」措施,對避免受疫情嚴重影響企業裁員固然有一時作用,但有意見認為欠缺針對性,未能定向照顧真正有需要的行業和打工仔。超市、物業管理等受疫情影響不大的行業,同樣可得到資助,卻未將津貼按要求回饋僱員、市民,變相令企業「自肥」,引起公眾非議;有部分企業在領取津貼後,仍然要求員工減薪或放無薪假,令計劃初衷走樣。

而且,本港疫情並未受控,經濟短期內難以走出困境,就業市場亦不容樂觀。繼國泰航空早前裁減5,300名本港員工之後,怡中航空服務日前亦宣布裁減340名員工,更明言是因為「保就業」計劃結束而裁員。大企業尚且如此,中小企的結業裁員潮可能陸續有來 。

本港7月至9月的失業率升至6.4%的16年高位,失業人數增加至25萬9,800人,其中多個高危行業都超越雙位數。與旅遊相關的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失業率升至11.7%,是沙士後的高位;餐飲服務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更急升至15.2%及9.5%。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單計過去一個月,整體生意仍比平常跌三成以上,估計未來兩三個月將有超過2,000間食肆結業。

「保就業」計劃結束,但疫情遠未結束,高危行業的打工仔隨時手停口停,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仍然需要積極研究、盡快推出有針對性的紓困政策,精準幫助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僱員。多個建制派政黨早前均要求政府為失業和放無薪假人士推出短期的失業援助金,政府應虛心聆聽,採納可行的建議,順應民意,善用財政儲備,助打工仔解決「斷米」的燃眉之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