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漫畫陪伴過不少人成長,甚至至今仍然是一些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上世紀漫畫書籍盛極一時,如今脫離實體書本慢慢走上網絡世界,漫畫用不一樣的方式存在,給漫畫迷的靈魂充飢。從小時候一名漫畫迷到成為一位本地薑漫畫家,一鋒十年之間的創作遊走於漫畫書與網絡漫畫之間,而時至今日還有機會將作品帶到商場,以一本巨型立體港漫書展示自己的漫畫故事創作。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搖搖、漫畫書都不難勾起八十後深刻的童年回憶,有商場最近以懷舊風為主題,舉辦「全齡.傳承.擁抱愛」聖誕冬日樂消「搖」,以玩具搖搖為主題設置一系列的打卡展區。其中本地原創搖搖主題「巨型港漫打卡區」以搖搖作為漫畫藍本,講述兩代居在九龍城的家人對搖搖傳承的感受,並以二維圖像走上立體漫畫書的展示方式,把香港特色的街景、人文生活、趣事刻畫於故事當中。是次活動由即日起至明年1月3日於九龍城廣場舉行,因限聚令使立體漫畫展覽開放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市民如欲前往欣賞展覽,可先在官方Facebook查詢展覽開放時間。
投身港漫盼擴大閱讀群體
本次作品主辦單位邀請到年輕本地薑漫畫家一鋒(林沛鋒)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風格打造一本巨型立體港漫書,能夠將自己對香港的情懷融入作品中,一鋒坦言感到興奮,同時能以港式武打畫風描繪搖搖的動感覺得非常「過癮」。「小時候聽爸爸提過啟德機場,雖然沒有去過,但覺得九龍城是香港有標誌性和特色的一區,所以就選了這區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一鋒相信,本次展覽能夠一次過滿足港漫迷、搖搖迷以及對老香港有情意結的人。
小時候與一般的漫畫迷無異,一鋒總是被漫畫書中天馬行空的情節所吸引,他尤其鍾情於超級英雄類型的故事,並相信這些想像只能在漫畫中呈現與釋放。因此,一鋒中學的時期就開始執筆畫漫畫,有幸遇到伯樂香港著名漫畫家鄺世傑,讓他一直堅持至今,陸續出版了實體和網絡漫畫,也堅持創作每周一期的連載式漫畫。為了夢想,一鋒建立了自己的漫畫工作室,雖然清楚知道漫畫製作往往是付出多於收穫,但他並沒有打算離開這一行,笑言對於他來說是條「回不去」的路,更誓言希望藉着自己更多的創作,能夠讓大眾對「港漫」有更多的認識。
公共空間增影響力關注度
「香港其實有很多人看漫畫,只是相對地看香港傳統漫畫的人比較少。」一鋒關注到香港漫畫的讀者出現斷層的現象,比如喜歡看傳統香港漫畫的讀者,年齡層大多都比較成熟。而年輕的一群除了紛紛以網絡看漫畫以外,也更傾向於看日韓或者其他國家的漫畫。一鋒認為香港人本身對漫畫有一定的認識,但卻對港漫有偏頗的理解。「市面流通的都是武打漫畫,但實際上很多年輕的本地漫畫家在做不同類型的漫畫,也許是過去的漫畫太為人所熟悉,蓋過了正在發展或者成長的漫畫家。」一鋒希望有一天香港人會消除對港漫「內容單一」的誤解。而被問到他對「港漫」一詞的定義,他則強調作品不需要刻意加入香港的景色或者繁體字,反而從思想和內容就能滲透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看到屬於香港的一道風景。
跟大部分在香港從事創作的人一樣,一鋒亦會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不少掙扎。「困難時很現實的經濟問題,在香港漫畫市場競爭很大,作為新人要是功力沒有到位,在市場上就難立足。」一鋒分享道,即使自己達到投身漫畫創作的夢想,但他仍然需要在外面接不同的工作來營運自己的漫畫事業。「創作是永無止境的,投入的時間要很多。」一鋒提到在過程中,往往要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來完成作品,而最辛苦的是,自己投入的時間和精神,不會與回報成正比。因此,一鋒主打成本較低的網絡漫畫,省掉印刷和發行的費用,在這個平台練習和嘗試不同內容的創作。「漫畫並不會式微,但是紙的媒介就會。」一鋒相信紙媒的成本越來越高,終究會被電子的閱讀方式所取代,所以即使是傳統創作也一定要迎合時代步伐。
而這次能夠打破一貫創作的媒介,將作品帶進商場這個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間,一鋒坦言無論對於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還是人們對港漫的認識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人們經過的時候會因為好奇、有特色繼而去留意作品,如果感興趣就自然會多看一眼,回家再去搜尋。」一鋒認為活在大數據的年代,網絡都是給人提供原本個人感興趣的東西資訊,但是透過逛商場就不一樣,因為會看見林林總總、任何範疇的事物,視野不設限制,港漫也能通過展覽來抓住一些人的眼球。除此以外,一鋒今年還嘗試將自己的創作拓展至不同的國家,讓創作有更廣的觸及面。「香港實體漫畫的門檻確實比較高,也未必是年輕人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提到內地、日本、台灣和韓國等地區都有漫畫平台,而且非常適合年輕人,港漫的創作者不妨把握機會嘗試拉闊讀者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