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按需作改良 拿出「看家寶」

2020-12-28
■馮璐表示,教育扶貧功在現在,利在未來。香港文匯報記者趙臣  攝■馮璐表示,教育扶貧功在現在,利在未來。香港文匯報記者趙臣 攝

合肥市包河區教體委工會主席余萍介紹,從2017年接到安徽省政府激勵精準扶貧文件起,該區結對革命老區裕安區,就把這件事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2017年,裕安區教體局向包河區教體局提出了14項幫扶需求。包河區把14項需求整合分解為學校管理、文化建設、素質教育等10項幫扶內容,並於2018年3月,組織區內14所最為優質的中小學和幼兒園,與裕安區33所學校簽訂《學校結對幫扶協議書》,由各校校長擔任第一責任人,負責落實。

城北第二小學是裕安區2007年建成投用的一所郊區學校,該校所在片區目前已成為六安市區的新城區。城北二小擁有70個班級、4,000多名學生。2018年,該校與包河區師範附小教育集團結對。校長華勁松說,結對以來,學校派往合肥師範附小學習培訓的教師已有100多人次,同時,師範附小前來支教、開展公開課的教師亦有二三十人次,這種交流的頻次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派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他們的教學培訓,也請他們過來指導我們開展校園文化節、運動會和教學比賽等」,他說,這些對城北二小教師專業成長和校園文化建設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培訓不足,我們的全國萬人計劃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都去給他們做過培訓;管理薄弱,就安排他們的校長到我們這來掛職或參加我們的校長集中培訓;學科缺教師,教研教學開展不起來,我們就派最優秀的老師去支教。」余萍說,包河區區教體局和每所結對學校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寶」,即最優勢的資源去真心實意地幫扶。

難立竿見影 收穫在未來

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合肥師範附小教育集團校長馮璐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其實更能體現他的人生價值和提升幸福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大的幸福感是什麼?孩子的教育。一個家庭孩子的成績好,你看他父母經常都是滿面春光」,馮璐說,教育結對扶貧,就是推動優勢教育資源到相對貧苦落後地區去引領,它影響的不只是孩子群體,還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繼而是這一片區域人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的樹立。

合肥師範附小在20年前就開始和相對貧困落後地區學校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目前已探索形成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級的可複製幫扶模式。馮璐說,一所學校關鍵還是要有好的老師,尤其是培養骨幹、種子教師,這也是他們在結對幫扶時的工作重點。「我們派出一個骨幹教師,如果只是去教學,可能會有100個孩子受益」,她解釋說,但是如果能在這位骨幹教師的帶領下,帶動這個學校的這一學科的老師都去做教研,那就是所有到這所學校來上學的孩子都會受益。馮璐稱,不像產業扶貧等那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扶貧「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功在現在,利在未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