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兩會熱議疫阻港青北上路 委員籲港府防疫措施借鑒內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23日,廣東省兩會拉開帷幕。因疫情原因,廣東政協港區委員101人僅20餘人現場參會,部分委員在港通過視頻直播方式參與。場內場外,港區政協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熱情不減。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發現,聚焦港青北上發展的提案中,跨境、流動、融灣等成為高頻詞。與此同時,也有委員憂慮,粵港一日不通關,就會帶來許多不通則「痛」的問題,同時也令相關提案陷入「紙上談兵」的泥潭。
親自到場參會的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未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至穎今年帶來8份提案,其中6份提案聚焦大灣區,內容涵蓋粵港兩地跨境人才流動、加快建設大灣區大學、鼓勵境外科研機構落戶大灣區等議題。此外,身兼粵港澳青創孵化器青年創業導師的林至穎透露,希望在今年廣東兩會現場為港青北上融灣發展發出現場「最強音」。他呼籲,從實施「灣區通」工程開始,積極推動港青成為灣區融合的先行者。
作為在粵發展近10年的港青「先行者」,林至穎因疫情居港超半年,但也通過線上「雲會議」等形式不斷參與粵港兩地青創交流的行業會議。他發現,目前不少港青對就業和經濟前景傾向悲觀,對大灣區就業支援計劃認知度和參與度都較為低。同時,港青的就業喜好偏向務實,看重收入報酬、生活質量和發展前景。
委員為優化跨境流動發聲
此番為了參會,他提前20多天從香港出發,通過在線搶購港珠澳大橋巴士票、通關、入住酒店和社區連續隔離這樣完整的一套「通關」流程,林至穎感慨,過去三年多時間大灣區融合發展成為大家的共識,但2020年疫情粵港兩地通關幾乎處於「暫停」狀態。這對於很多有意來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青年或者專業人士來說,「14天酒店+7天社區」的隔離套餐就如一座大山阻礙了青年的融灣計劃。
出行無小事。同時,林至穎還關注到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所需要的交通、時間成本也需要不斷優化。因此,他建議推行高鐵月票和計次票,加強大灣區內人才流動升級。
為優化跨境流動發聲的委員不在少數。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青年總會主席霍啟山調研發現,港青不願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比率有所上升。雖然大灣區發展規劃如今廣為港青所知,但不願意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比率則從2018年的31%上漲至2020年的51.1%;願意赴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青比率也從2018年的35.6%降至2020年的22.3%。「港青不願北上發展的原因錯綜複雜。」霍啟山帶來生活、學習、工作三方面的建議,尤其針對兩地交通、教育、醫療、生活等方面的差異和存在的問題,為港青對融灣發展掃清現有的顧慮。
盼早控疫情早通關
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創會會長陳丹丹對此也深有感觸。為鼓勵香港青年人才北上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粵港兩地都在不斷探索。比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灣區城市出台了大量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招攬政策和安居津貼;另一邊,由於香港修例風波和疫情封關等不利因素的衝擊和影響,這些政策的實踐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前不久,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也在全面鼓勵支持港青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陳丹丹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及相關機構形成政策輔助合力,吸引香港青年到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創業。另外,建設一站式就業信息網站和App,匯集大灣區所有權威發布渠道的就業信息,讓所有有志於灣區內地城市發展的港青,可一站式獲得與自身求職意向匹配的就業信息。不少港區委員聚焦港青融灣發展問題,但粵港「封關」的現實困境也讓港青北上發展的議題在某種程度上淪為「紙上談兵」的困局。
林至穎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此次用21天過關來參會,就是希望將更多香港的民意帶到廣東省政協層面。「一日不通關,再多好政策和設想都是『紙上談兵』。」林至穎說,通則不痛。要解決港青北上融灣的現實痛點難題,還得早日控住疫情早日通關。同時,他也呼籲特區政府在防疫決心和嚴謹執行方面可以向內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