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電報道,由著名品牌研發的新興科技跑鞋已獲得國際田聯批准,可以在7月的東京奧運會亮相,助奧運田徑選手破紀錄,已預言由於有科技跑鞋之助,因此本屆奧運必會屢破紀錄。較早前國際田聯曾對此款科技跑鞋下禁制令,原因是穿了此科技跑鞋,的確有助跑手跑得更快,不管是田徑場上的比賽還是道跑的馬拉松比賽,現時高水平比賽爭分奪秒,快慢要以秒數計算,勝負以百分之幾見分曉,跑手的每1秒都付出了艱苦訓練。
自從科技跑鞋面世後,獲得此品牌贊助的肯尼亞跑手傑祖基穿上科技跑鞋,於2018年的柏林馬拉松上跑出了2小時01分39秒的新的世界紀錄;另一位肯尼亞女跑手歌絲姬穿上同類型的科技跑鞋,在2019年的芝加哥馬拉松跑出2小時14分4秒的新世界紀錄,把由英國跑手拉德克夫利保持了16年的世界紀錄打破;同時,傑祖基在不計算為紀錄的破2挑戰中,成功地在2小時內完成馬拉松距離,突破眾人一直以為無法超越的人類極限,成為馬拉松界的熱烈話題。
更甚的是當科技跑鞋推出市場後,再也不是單單專業跑手才有資格和機會穿上科技跑鞋比賽了,而是一眾業餘跑手也可以穿上科技跑鞋比賽。這在香港掀起了一片換鞋熱,雖然每對跑鞋超過2千港元,但不少跑友都感到穿上後在比賽和練習中都「得心應腳」,跑出來的成績是「快咗」,所以對換鞋都很捨得。
由於穿上科技跑鞋越跑越快,也惹來爭議和投訴,有選手向國際田聯投訴跑鞋令少數選手得到優勢,帶來不公,因此國際田聯成立小組調查,並決定禁選手穿着科技跑鞋參加田聯的賽事,包括東京奧運會,有體壇人士認為此情況有如當年風靡一時的鯊魚泳衣,它助泳手們屢破紀錄而遭到禁制。
跑鞋引發最大爭議之處,是以泡綿和碳纖維製造的中底物料,為跑手提供有如彈弓一樣的「力量回饋」,每跑一步的力量不會被中底吸收或卸走,反而會提供推進力,是借助科技為跑手提供不公平的優勢。
這次國際田聯的讓步,先決條件是此類型科技跑鞋鞋底厚度不能超過4公分,鞋內增加彈性的碳纖維板只能用1片(原有3片),不過國際田聯肯讓步,也提出了值得討論和思考的問題,究竟科技和人類本身的生理原動力如何取得平衡,好讓運動員們可在比賽中取得更大成就?
●資深體育記者 朱凱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