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日,從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到廣西桂林,大國間的互動牽動世界目光。
一路向北,在安克雷奇,美方違反外交禮儀的舉動與中方的反擊,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也讓外界真切感受到阿拉斯加的「冷意」。
美無理指責遭「回懟」
中方應美方之邀,帶着誠意而來。但美方從開場白起就不守規矩,不僅嚴重超時,還對中國香港、新疆、台灣等事務和對外政策橫加指責,並聲稱要在閉門會談中和中方談這些「美國的深切關切」。鏡頭前雲淡風輕是外交,唇槍舌戰也是。面對美方的不顧禮儀和無理指責,中方硬氣「回懟」。
中國早已不是120年前的那個中國,可美國還是以前那個美國。
轉向南下,在中國的山水名城桂林,則是另一番景象。
3月22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來到中國,同中國同事會面。此訪被輿論普遍認為「時機微妙」:一則,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俄羅斯外長首次訪華;二則,拉夫羅夫此行正值中美結束在安克雷奇的高層會晤,而拜登政府即將與北約、歐盟領導人開啟會晤之際。這一安排實屬罕見。
「兩國領導人和人民都認為,如今的中俄關係進入兩國關係史上最好的時期。我認為這是一個完全當之無愧、公正的評價。」行前,拉夫羅夫在接受中方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對俄羅斯而言,中國是真正的戰略合作夥伴,是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真正的志同者不以山海為遠。從北向南,上升的不只是溫度。
會談中兩國外長表示,國際社會都認為美方應反思近年來其所作所為給全球和平及發展帶來的損害,停止單邊霸凌行徑,停止干涉他國內政,停止拉「小圈子」再搞集團對抗。
「中俄組合」團結如山
中俄用鮮明態度再次表明:「中俄組合」團結如山,始終是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雙方還就聯合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亞太形勢、敘利亞、蘇丹等廣泛問題協調了立場,這無不體現出世界越是動盪不寧,中俄合作越是堅定前行,兩國作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堅定互為戰略依託,互為發展機遇,互為全球夥伴。
從安克雷奇的冰天雪地到桂林山水的春意濃濃,可謂上演了一部大國外交的連續劇。
而從北到南、冷暖交替間也再次表明,大國更應有大的樣子,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以意識形態劃線,重挑集團對抗注定沒有出路。唯有加強協調合作,尊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尊重文明多樣性,才能攜手前行。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