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產經 > 正文

生前約定死後葬禮

2021-03-26

殯儀業科技化 「由芯出發」平台擬斥逾百萬擴充

清明節臨近,令人想到已經「離開」人間的親人。在人生最後一程,殯儀一詞卻常給人忌諱的感覺,但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律,香港每年大約有5萬人過世,需要殯儀服務,惟「棺材老鼠」則人皆惡之,也讓業界開始轉型,運用大數據設立資訊平台,令用者安心。本地殯儀創新平台「由芯出發」聯合創辦人兼總監文誠任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創立該平台目標將殯儀服務科技化、透明化和陽光化,同時引入海外「生前契約」的概念來港,讓老人家了解到後事也可以未雨綢繆,不用在最後一程的安排上有所顧慮。●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

年輕一輩工作娛樂都在網上進行,現在殯儀也可以在網上進行。「由芯出發」平台(www.sum-journey.com)便專門提供殯儀相關資訊,文誠任表示,長遠來說會提供收費服務,目前正研發相關服務,利用大數據系統收集數據來設計創新殯儀服務,「希望將外國開放的殯儀概念引入香港,外國殯葬形式多元化,當中更包含DIY元素, 由芯出發平台未來會開發自助下單模式,客人自行選購所需的殯儀產品、服務,例如按宗教、規模大小和預算等,來提供殯儀套餐報價,省卻中間人的程序,提高殯葬流程自主化和客製化。」文誠任認為,疫情之下市民大眾對網購接受程度大增,相信現時推出該平台市場會容易接受。

老人家想參觀殯儀館靈堂

「生前契約」的概念在亞洲地區如台灣近年興起,文誠任解釋,生前契約概念是為身後事未雨綢繆,外國已做到與保險、醫療機構合作,形式類似信託模式,例如是每月一筆固定供款,日後可用於身後事,而該公司會與社區中心、老人中心及社福機構合作,探訪老人家向他們解釋生前契約概念,會向老人家提供一份問卷,收集其身後事的意向,例如是希望以什麼宗教形式進行等,事前做好規模和準備。

「這個年代的老人家也開放去討論身後事,他們都會想參觀一下殯儀館、靈堂等,好讓日後有所準備。」他又稱,該公司會舉辦一些網上講座解釋流程,讓老人家了解更多。

開放平台有利減成本增客源

文誠任進一步解釋,殯儀屬傳統及封閉行業,一般喪禮形式繁複,普遍殯儀館的銷售員會在醫院、生死註冊處等地方尋找客戶,或者有需要人士須致電聯絡個別殯儀館,他期望推出由芯出發平台可創造一個行業生態圈,當中包含香港不同殯儀館資訊和服務,行內人可以共享數據、分擔成本,創造網絡效應,將殯儀行業「做大個餅」,文誠任稱目前已有合作夥伴加盟例如是老人中心等,先收集用家喜好等數據,再透過數據分析設計出服務,而且該平台會傾向年輕化,同時推出綠色殯葬等新概念。

除殯儀服務之外,文誠任稱該平台日後會設立會員制度,客人可預先輸入祖先資料,並透過AI問卷形式收集客人的拜祭儀式、祭品喜好等,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或祖先的生忌和死忌日子,系統都會自動提醒,並會提供相關拜祭服務以供選擇,例如是預先準備好祭品,客人不用自己張羅,成為個人化的殯儀服務。

疫情無礙業務 喪禮無限人數

投資金額方面,文誠任稱,該平台未來準備7位數字來擴充業務,用於提升平台AI功能、增加人手與殯儀供應商傾合作,以及舉辦講座等,目前該公司有員工8至10人,部分來自社福界和法律界,他又稱疫情之下對其業務發展沒有影響,因為政府在喪禮上沒有限制人數,加上該平台以網上服務為主,相信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