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特朗偏袒獨裁者 強推民主變種族滅絕
1994年4月6日,非洲國家盧旺達兩大部族圖西族與胡圖族爆發持續百日的大規模暴力衝突,導致近80萬圖西族人死亡,事件被稱為「盧旺達大屠殺」。相隔27年後,由法國多位歷史學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日前發表大屠殺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大屠殺源於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及其親信「盲目的意識形態」引導下執行的盧旺達政策,認為法國對醞釀中的大屠殺「視而不見」,對事件負有「沉重和無法推卸的責任」。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19年委任歷史學家杜克萊爾成立盧旺達大屠殺調查委員會,旨在釐清法國在事件中的歷史責任問題,並希望可以藉此拉近法國與盧旺達的關係。委員會根據法國政府公開的官方檔案,包括大屠殺發生前「最關鍵4年」的法國外交電報、機密報告及信件等文件,仔細分析法國軍方和巴黎政府在事件中的政治角色,終於寫成全長1,200頁的報告,並於上周五在愛麗舍宮的儀式上呈交給馬克龍。
輸送武器彈藥 曾收情報警告
報告指出,當年法國之所以站在胡圖族獨裁者一方,「完全出於密特朗的意志」,強調密特朗與時任盧旺達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之間,存在「強大、私人、直接」的私人關係,導致法國政府向哈比亞利馬納政府輸送大量武器和彈藥,法國軍方則全力以赴培訓盧旺達政府軍,當收到眾多情報警告哈比亞利馬納政府的極端勢力可能導致種族大屠殺時,法國政府也置若罔聞。
報道指出,密特朗當時將盧旺達作為新非洲政策的實驗室,企圖在當地推行民主,但卻錯誤地以民主的名義來證明佔多數的胡圖族人統治是正確的。報告認為,法國政府延續了盧旺達前宗主國比利時的種族主義視野,堅持地認為盧旺達發生的不是種族滅絕而是種族之間的內戰,將圖西族視為被烏干達控制的叛軍。法國因此處心積慮地要把盧旺達變成「法語區堅不可摧的陣地」,目的是防止盧旺達被「說英語的圖西族」控制。
包庇種族滅絕支持者
大屠殺爆發後,比利時、美國和法國在聯合國主導下發起「綠松石」維和行動,希望制止大屠殺,不過報告批評,法國軍方在盧旺達西南部建立的控制區,讓大批種族滅絕支持者得以藏匿,法國更拒絕逮捕他們。
當年帶領圖西族「盧旺達愛國陣線」(RPF)推翻胡圖族政府並結束大屠殺的現任盧旺達總統卡加梅回應稱,調查報告「向共同理解法國(在大屠殺中)所起作用邁出重要一步」。馬克龍也說,報告對理解法國當年所作所為取得「重大進步」,又說法國當時在盧旺達安插多名可疑人物,他們對大屠殺負有責任,法國將不遺餘力將他們繩之以法。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