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環球點評】政治分化害民生 民主制度淪空談

2021-03-30

范宋環

美國基建落後並非近年才浮面的問題,橋樑公路崎嶇不平、食水不安全、能源設施不能承受嚴重風暴等,都是普羅百姓第一身感受到的困境,可是即使是民主共和兩黨都有共識需要處理基建問題,卻依然遲遲無法從聯邦政府層面茪滼B理,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改善基建」始終未從白宮主人的「待辦清單」中劃走。究其原因,依然與愈趨分化的美國政治環境脫不了關係,一切民生議題都染上民主共和之爭、左右翼之爭的色彩,議會無法發揮作用,難以落實有益社會的法案,本來應體現民主的議會制度便淪為空談。

早於2010年,時任總統奧巴馬已經提出斥資500億美元(約3,884億港元)改善基建,重建公路、鋪設鐵路、翻新機場等,但奧巴馬剛於前一年成功爭取國會通過刺激經濟法案,是他的一次政治勝利,令共和黨不願讓奧巴馬再贏一次,貶低基建法案為「似曾相識」。

7年後美國白宮易主,在大受極右歡迎的特朗普治下,美國社會對左右翼政治意識形態的討論亦變得激烈,雖然特朗普多次聲稱要投資改善基建,往往仍會被其他議題,特別是「煽動極右」、「攻擊傳媒」、「破壞民主」之類奪走注意力。

以2017年8月在特朗普大廈舉辦的一場活動為例,記者會原本是公布未來如何簡化授權程序,促進發展基建,一眾傳媒卻就弗吉尼亞州極右與極左示威者暴力衝突一事窮追猛打,最終特朗普說出一句「兩邊都有很優秀的人」,拒絕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成為特朗普被指支持極右的代表性例子。

國會眾議員每屆的任期只有兩年,意味眾議院的控制權最頻密兩年便會更替一次,本意或者是借選舉制衡議員決策,讓議會不要脫離民意、體現民主;現實卻是議員被過於頻繁的選舉掣肘,為求不要得罪選民,不敢貿然支持一些短期可能引起民眾憂慮、但長期對社會有益的議案。以拜登政府的基建撥款議案為例,共和黨議員便投訴2萬億美元(約15.5萬億港元)撥款金額太高,警告會引致「加稅」和「左翼政策」等,這些都是對右翼選民而言最敏感的問題。

爭取聯邦撥款是一場零和遊戲,一個範疇獲批的撥款多一點,另一個範疇的撥款就必然少一點,聯邦撥款本身就是從納稅人身上取得的金錢,要投資改善基建,就不能幻想不會對納稅人構成任何負擔;當民間對「聯邦撥款」存在錯誤期待,同時政客無視社會實況,不斷為求保住議席而「順應民意」,結果便是窒礙社會向前發展。在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背後,亦有他們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