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地一則新聞報道提及一般人士可能因疫情而減少運動,但在最近疫情緩和下重返運動場後,卻不幸地遭遇受傷,並且破壞了重新操弗的願望。據報道,疫情後一般參與運動的人士的受傷求助個案增加,主要是一些肌肉扭傷或關節韌帶撕裂等急性創傷。
今年年初,一篇刊登在brontiers的研究文章也指出,在疫情下率先重返賽場的德甲聯賽球隊隊員,在經過一段時間封場和缺練後,增加了他們在復賽時的受傷機會。換言之,無論你是位業餘或職業運動員,經過幾個月的閉關和缺乏足夠運動量的練習,當要在短時間內重返高強度的練習或比賽,受傷的機會便會增加。
上述這項研究發現球員在重返比賽場後的受傷個案比疫情未閉關前多出一倍,當中肌肉拉傷佔多數。尤其是在重返球場的首場比賽,球員的受傷率高達17%。換言之,很多球員的體能狀態在重返球場初期仍未回復到應有水平,但當上到場比賽便必須全力以赴,不能叫對方因為自己未到最佳狀態而作出相讓。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受傷率增加是必然的吧。
職業運動員上到賽場難有選擇,一般運動人士卻有得選擇,但往往忘記了安全健體鍛煉其中的「漸進原則」。舉個例,就算你是一名壯漢,如果因為腿部受傷而要接受包紮,並且維持靜態一個月,之後,你會發覺受傷的腿部肌肉縮細了,力量也減退了。如果你在這種體能條件下去跟朋友像平日一樣跑上5至10公里,後果會如何?答案是:當然容易出現受傷。同樣道理,當疫情而令我們減少了運動,而且可能超過三數個月,現在有機會重返運動場,便先讓自己從低運動量開始,給自己最少一個月的時間漸進地增加運動量,受傷機會便可以減少。
●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