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和廣東省昨日發布系列政策,提出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聯動發展,打造世界級灣區職教高地。深圳等大灣區城市有完善的產業鏈和充足就業機會,本港服務業的職業教育具有優勢,兩地職業教育學歷互認,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助本港青年在大灣區大展拳腳。
國家教育部在系列政策中明確提出,支持深圳高水準高職院校擴大港澳招生,支持香港副學士學生到深圳升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廣東省制定14項重點工作,就包括與香港職業訓練局開展4個合作辦學的專業招生,聘請港澳師資到深圳職業院校任教。
深圳市教育局早前發布的今年工作要點中,表明要推動粵港澳三地的教育及資歷體制全面接軌,目標是建立「四互」合作機制:「教授互聘」「課程互修」「學分互認」和「文憑互授」。深圳市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近五年全市財政職業教育財政投入260多億元,未來3年將新增職業教育學位1.8萬個。
本港與深圳在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上互有優勢。本港在金融業和服務業發展成熟,具備國際化的師資和經驗;深圳在製造業擁有強大實力,擁有華為、比亞迪、大疆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本港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地優勢互補、人才交流,對各自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一方面,本港近年經濟結構單一的困境凸顯,年輕人面臨出路受限的困境。例如本港的副學士課程近年被指為「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就業出路,副學士銜接大灣區的本科課程,無疑為香港年輕人提供了多一條出路。與此同時,大灣區內完善的產業鏈,可以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理工科的學習和實習空間,補足本港教育資源的不足。
另一方面,本港職業教育歷史悠久,擁有多所世界級的優質大學,其中三所大學更躋身全球大學排名前50位,這些高校旗下的職業教育課程均有茖}好口碑。尤其是在本港具備明顯優勢的金融業、酒店業和物業管理等專業領域,正正是內地近年積極發展的方向,本港職教界正好可發揮所長。
本港有運作超過15年的資歷架構,將各種受認可的課程劃分為七個級別,再將學術成果、工作技能和經驗掛u,比較系統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學術和工作資歷,此資歷架構受到國際充分肯定。特區政府可以向內地推介資歷架構,共同制定大灣區通用的資歷互認機制,促進大灣區的人才培訓、產業分工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多達7,000萬,是國家數一數二的經濟發展「火車頭」。大灣區經濟在疫情後快速復甦,今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33.4%,與本港的進出口總額也增長逾三成,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抓緊大灣區發展機遇,可以令本港經濟在疫後快速復甦。特區政府應該積極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商資歷互認機制,為港人北上大灣區工作打開方便之門,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更大空間。